(香港文匯網記者 陳旻 南京報道)方誌編修連接地方與國家的歷史進程、個人與民族的歷史記憶。立足香港大地,厚植家國情懷成為香港修志的最大特色。繼2020年12月《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出版後,工程浩瀚的《香港志》的編撰在緊鑼密鼓地進行。4月29日,全國港澳研究會主辦的「以史為炬,照亮香港未來:香港修志現狀、功用與前景」研討會在南京舉行,香港設立分會場,內地與香港兩地30餘名歷史和修志專家線上線下,探討編修《香港志》的社會功能和重大意義。
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所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健,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振林,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秘書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冀祥德,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召集人、香港地方志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團結香港基金總裁、香港地方志中心常務秘書長鄭李錦芬,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饒戈平,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香港地方志中心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李焯芬等參加研討會。
香港學者建議將《香港志》中的歷史數據活化,令它變成簡明易讀,又生動有趣,吸引年輕人閱讀和欣賞。圖為香港分會場學者發言。(香港文匯網記者 陳旻 攝)
「《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是該重大項目的開篇之作,它的問世標誌着《香港志》項目成功落地,代表了致力於該重大文化工程的許多香港學人的逾 20載夢想的初步實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俊義認為。
2020年12月28日,《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首冊出版,分七個篇章對香港的地理、經濟、人文、歷史、香港在近代中國的獨特地位以及「一國兩制」從構想到實施的過程及意義進行了提綱挈領全景式的描繪與闡述。張俊義說,《總述·大事記》代表了香港學界對香港自身定位與發展的最新認識,其中,總述特別對香港自身發展與祖國內地休戚與共的密切關係進行了較為客觀與準確的描述,非常有助於讀者深刻理解與把握「一國兩制」下如何處理香港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從而確保香港社會的繁榮與穩定,這在當下無疑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香港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孫揚表示,《香港志》首冊呈現了香港與國家「共有的歷史」。他說,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香港走過的歷史旅程與祖國內地並不完全一樣,不同的歷史經歷帶來了歷史認識的差異。重新理解香港與國家的歷史連接,可以借用「共有的歷史」(shared history)這一視角。「當前香港社會主要缺乏對現代中國政治秩序及思想文化的認同。一些港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的歷史缺乏了解,對以愛國、進步、 民主、科學為內涵的現代中國精神——五四精神缺乏認同。」
「就香港而言,『共有的歷史』體現為國家的歷史走向決定了香港的歷史發展,香港亦在國家的歷史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孫楊說,香港是近代中國的「起點之地」,對中國 近代歷史進程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香港志》首冊總述部分闡述了香港在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抗日戰爭四段歷史進程中與國家的互動,用史實確證香港與國家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總述還着重呈現了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以及港澳同胞的突出貢獻,讓人們認識到,在改革開放中,香港發展了自身、建設了國家、貢獻了世界。
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榮譽教授,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說,《香港志》編者力求體現地方志「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透過總述與讀者分享和探索香港是怎麼來的、香港人是怎麼來的、香港與國家的關係等問題。講人口流動與移民城市的形成是探索香港人的由來。講經濟體系、英國殖民統治、「一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