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颂党恩
上世纪初叶,中国爆发五四学生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此时,在洞庭湖衅的汉寿县(古称龙阳),有几位小小少年,跟随父辈到长沙求学,他们就是我的奶奶帅孟奇,我的大爷爷曾石虞。帅孟奇在长沙周南女子中学,曾石虞在长沙岳云中学,毛泽东在长沙一师范,他们几乎在同一年代来到长沙求学的。奶奶跟大爷爷在长沙求学期间,逐渐接触到新文化新思想,也逐步有了自己最初的人生观。
随着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两位又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收获共产主义信仰,更加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帅孟奇、曾石虞跟同一年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蔡畅、向警予等一批进步青年,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纷纷投身到中国革命事业的滚滚洪流之中。
人物简介
帅孟奇
摄于1981年/北京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湖南女中三杰”,三杰有:蔡畅,向警予,帅孟奇。上世纪70至80年代,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80年代中、后期,跟邓小平等同志退居二线,出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曾石虞
留德博士,新中国成立后,由哈军工大院长陈庚大将报毛泽东主席,党中央,政务院,评定为国家二级教授。1971年,国防科大由哈军大分出后在长沙建立,曾石虞调国防科大工作。
曾山
摄于1981年/北京
曾石虞是曾山爷爷的兄长,为曾山的大爷爷。1976年,帅孟奇收曾山为孙子,曾山每年到北京西单堂子胡同4号(原徐特立居住)看望奶奶1至2次,住奶奶家或住北京中组部翠明庄招待所,一直到奶奶于上世纪90年代去世止。
照片由帅孟奇的秘书陈双壁寄送给曾山
稿件发布于1985年2月10日长沙晚报专刊第六期,由曾山整理发布。
文/曾石虞
同浮沅水到湘滨,
师鲁堂中数见君。
七十年来天地改,
何期重见女英豪。
一晃,七十年过去了。记得一九八二年帅大姐来湖南检查工作,我们喜相逢了。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问大姐:“您还记得我么?!”大姐说:“记得,记得。我这不是来看‘鲁师堂’的小弟么。”是的,大姐那纯正的乡音,我们彼此间激动喜悦的心情,使我想起来家乡的堤垸、翠绿的湖水、飘溢的荷香,还有那难忘的我们姐弟的童年……
我们的家乡——湖南汉寿,古时称为龙阳,我和帅大姐就生长在这里的大青丈。大姐的父亲帅盛震,和我父亲很要好,都是前清县试秀才,在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身上,也留下了好读诗书的传统。大姐在她家为老大,比我大六岁,虽然我们的家训是要读好《四书》、《五经》,但大姐更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每当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这样问我和之祯兄[1]:“你们长大后都想干些什么?”我和之祯兄[1]总免不了要戏笑一阵,然后回答道:“当一个乡里穿长袍的先生。”边说边做些滑稽样子来。大姐也只是笑骂一下,有略带郑重地说:“都冇得出息。”
之祯兄[1]由于父母早亡,被帅大伯收养作干儿子。到长沙后,有一次,我指着我们住的院落(原长沙纱帽塘,今兴汉门附近)的大门上的横匾,对帅大伯说:“这‘鲁师堂’是什么意思?”帅大伯将大姐叫到跟前:“婉顺,你知道‘鲁师堂’是什么意思吗?”大姐望了她父亲一眼,勇敢地答道:“师是老师的意思,鲁为春秋时的鲁国。孔丘是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您写这块匾,是要我们继承书香世家之德,是吗?”我们听了大姐的解释,都惊服不已。帅大伯还谈到:“师去横为帅,鲁去横为曾,帅曾都是一家人嘛!”他勉励我们要发奋读书,不要辱,没自己的家风,做一个自立的人。我们从大伯房中出来后,大姐开玩笑地对我们说:“父亲刚刚说的‘孔孟颜曾’我的学名还有一个孟字呢。”我开玩笑地说:“‘孟仲叔季’你那个孟字是我们姐妹中的老大。在祠堂里,你算这个。”我忙伸出小拇指跑开了,大姐嬉笑着追打着我们。
一九一二年左右,大姐到长沙周南女校补习班求学,我也由于父亲的缘故,到长沙岳云中学读书。直到许克祥发动反革命“马日事变”,大姐遵照中共湘区特委和毛润芝的指示,回汉寿老家开展地下党工作。我感谢帅大姐的教诲,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润芝(毛泽东)和元惇(周世钊)的影响,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