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研究方向,又对其学术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主题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职责使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真问题、提出真见解,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一、担当学术己任必须明确何为新时代学术己任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己任是什么?就是要拿出真本事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明确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能清楚知道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要做什么以及所要努力的方向,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共识。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回答好‘人民之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学术己任。这是要明确为什么人著书立说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和原则性的问题。在任何一种理论研究的背后,都必然隐含着“代表谁”“替谁说话”“维护谁”等问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场就是要为党和人民著书立说,是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政治站位,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自觉回答“人民之问”,就是要在研究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寻求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展研究的根基。可以说,只有尊重人民,心中装着人民,积极服务人民,并自觉回答“人民之问”,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才不会迷失方向。
“研究重大问题,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学术己任。在研究重大问题、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高度的学术研究良知。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有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方法。与此同时,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就是在特定社会里的每个人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就是要在道德上坚持正确的主张、在实践中坚持正义的原则,并有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始终保持一种尊崇创造性研究的精神。
“立足理论创新,回答好‘时代之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神圣的学术己任。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既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问题导向,在探讨时代课题中解决当下的社会矛盾和实际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又要求坚持方法自觉,要有面对问题的勇气,即有自觉对问题进行积极思索的探索精神和对真理孜孜追求的科学态度;还要有面对现实的胆识,即不回避学术批评、不逃避学术竞争,不人云亦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意识,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承借鉴与创新发展、个人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等系列重要关系。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完成学术己任的前提和基础,是关系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途的决定性因素。
二、担当学术己任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论是时代的呼唤和行动的先导。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勇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