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国际商务频道      新版导航 天气预报
首 页 | 新闻导读 | 焦点图片 | 侨界之星 | 华人动态 | 华人视角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投资创业 | 人物聚焦 | 华人华侨 | 港澳台资讯 | 归侨故事 | 海外华文报摘
书画艺术 | 名人名家 | 文化·艺术 | 侨乡旅游 | 侨乡风俗 | 古玩鉴赏 | 海外生活 | 海归热潮 | 能源·环保 | 侨乡传真 | 留学生活 | 华文教育 | 侨界信箱 | 涉侨法规

“铁拐杖”追长征,永留感动在人间(上)

来源:华侨传媒网 录入时间:24-09-06 22:51:42

“铁拐杖”追长征,永留感动在人间(上)
(文化长征队搜集整理)

1、第一步:“我来负责”

2004年10月15日活动发起之际,安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工作队队长的罗范懿,他考虑到长征路是一条通往100多个县的路,队伍离开安仁县之后,出面打前站工作的同志到沿途各单位联系工作时,按机关办事规矩应给对方单位替交一份工作队的介绍信,介绍三个队员的身份和工作队在沿途的任务请求支持,打印一百份空白可填对方单位名称的介绍信,也安排部办盖好了公章。后同部长汇报担心责任重大,这支志愿者队伍连副部长自己也是请假外出半年发起徒步重走长征路活动,二万五千里征途漫漫,雪山草地,难免闪失?这对女同志更可以理解。
此事让分管的安仁县委副书记陈和欢同志知道了,这可是一位在西藏戎边15年的老兵,他果断决定:“介绍信一张不留,全部带走,我来负责!”

2、第一访:“情况严重”

2004年10月16日晚上,文化长征队三人到达江西瑞金红都。从郴州一路12小时的班车颠簸,队员脸上没有一丝的长途疲惫,兴高采烈。平常坐车晕车要住院的李绿森劳模,今天竟然说还想坐坐?加上赣州至瑞金的班车上巧遇一位“毛泽东痣”的瑞金姑娘,在这个双星期天因为有了她才能与瑞金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联系上,周末在瑞金第一还要去拜访瑞金老红军。
这瑞金象湖镇的“毛泽东痣”女干部王欢,就成了长征队的义务向导。
队员先去拜访了城内的刘家祁老红军。老人已92岁高龄,家里墙壁上挂满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的照片,对文化长征队的到来仍然非常热情,听了队长罗范懿的汇报后,他很激动,手颤颤巍巍地给长征队签名寄语:“现在对年轻人的思想教育放松了,问题严重。希望党和政府加强对后一代的教育,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让马克思主义影响全世界。你们这种精神我非常佩服,了不起,要发扬,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晚上,王欢夫妇开车送长征队去拜访了住瑞金乡下的91岁老红军黄家栋。老人向队员兴奋地唱起了毛主席在瑞金时教他唱的《反攻胜利歌》,他还要妻子送给长征队一包花生,说过雪山咀嚼可缓解缺氧……
长征队走完长征路回到家乡第一想起了瑞金这两位老红军……当时23万人口的瑞金就有5万多人参加红军,有3.5万人参加长征,有1.08万人壮烈牺牲在长征路上,瑞金有记载的红都英烈17166人……碧血红土,凝聚了红都历史的厚重。这两位幸存的红军代表,文化长征队走完长征路回来后跟他们写信、寄钱、打电话,不久也都相继离世,长征队员想红军时只好看看他们的留言和打开背了二万五千里舍不得吃的落花生……

3、第一餐:亲人牵挂

十年前的2004年10月18日,长征队在瑞金草基坑吃的长征路上第一餐饭。
今天是十年后的2014年12月15日下午,三人长征队又来到了这村口。因为这公路硬化和村子里的房屋道路改变,已找不到当年进村子的路了,当年是从田堪路上进村的,今天可见不到粮田了,从一片荒芜的茅草地上进了村子。
没有一个孩子出来迎接。队长一进村子就四处张望,寻找当年同孩子们讲故事合影的地方。
找到了中间唯一一栋留着没拆的土砖房,这是见过红军的文物,房子里也走出了红军,村民留着舍不得拆,留个念想,盼望有一天红军哥哥能回老家来……
队长来到当年在长征路上吃第一餐饭的宋大爷的灶屋里,还是十年前那样子,只是这里不再生火做饭,也没了小饭桌……估计宋爷爷也不在人世了……见物思人,队长心里有点悲伤和苍凉……
“宋大爷!屋里主人呢?有人吗---?”队长屋里喊,又朝屋外喊。张家祥书记和卢成锡紧跟在队长身后,只呆呆地看着,他们自然不明白个中情结。
这时,却从后面那栋新房子里走过来一位中年妇女。三人赶紧迎向前。
“你们找谁呀?”她问 。 队长回答:“我们找宋大爷。”
她告知,老人夫妇都不在了,她是儿媳妇。
队长赶紧说:“啊!我们就找你,就找你!”
“好吧,到这边屋里去坐吧。”她满脸笑,很客气。
三人放下背包,在她新房厅堂里的一条长沙发上坐下,她送过来一人一瓶饮料,张书记不吃饮料,她又去倒了茶水。我要她坐,送了她我们的活动名片,很快就聊了起来。
她叫曾美娟,43岁。她当年在外打工回来时,婆婆同她说过有三个走长征的人在家里吃饭,一定要付钱。婆婆是队员离开第二年过世的,再过一年她公公宋大爷也走了。
队长马上打开十年前的小记录本给她看:草基坑那些孩子们东倒西歪的签名就吸引了她,她抬头看了又看面前三个人,在她眼里这都是十年前来过的那三个人呢。
她看着签名,一一指点相告:
宋子文是她儿子,今年19岁,初中毕业没读了,也没找到工作。
宋辉玲是她侄女,今年20岁,读完初中就在外打工去了。
曾婷,女,今年21岁,初中毕业读了卫校,现在赣州做护士。
宋丽芳,女,今年18岁,初中毕业打工。
曾海洋,男,今年19岁,初中毕业打工。
小宋(这里隐去孩子的实名),女,今年20多岁,小学毕业后没有上初中,家里人也不知她到哪里去了,一次有人看到她在大城市里的大街上被男人抱着……
都不想再问下去了,谁都明白女孩子有家不归,是在干什么。
……队长想起了十年前那张张天真可爱的面孔……他们听他讲村口两个儿童团员站岗放哨问朱德要路条的故事……
十年前,6个孩子都不认识长征队员胸口佩带的毛主席像章,都说是佩戴自己的像吧……
十年后,6个孩子只有一人初中升了学,有了一个正当的工作单位,其他5人只读完小学和初中,三人在打工,一人没找到工作,还有一人家里已十年不知其去向……队员们心里沉重:路白走了,活动白白发起,讲几个故事对他们几乎无济于事,“我们无能为力啊?……”
看时间已晚,队员依依道别,也不知说什么好?队长临走留下了曾美娟的手机号,也要她在十年后的这本小记录本上签了个名。
长征队离开了草基坑。后来每翻翻日记本时,看到“曾美娟”的签字,就想要拨通她的电话,想问她男孩找到工做没有,还有那女孩回家了没有……可又想,问了又有什么用呢?

4、第一宿:洗脚水钱

2014年12月15日下午5点,长征队坐班车在瑞金万田镇茶亭村口下了车。
这是十年前徒步长征第一宿的村子,十年后坐车长征也要在这里过第一宿了。
十年前到达这里已是夜里掌灯的时候,第二天凌晨4点队员出发了。所以,对这里的印象一直总是夜蒙胧的茶亭。
茶亭夜色,脑子里过去十年,这里都是一杯酽酽的浓茶。
那天晚上落脚,前面找了几户农家都说男人不在家,不接受这三个陌生男人落住。他们启步第一天,半天徒步20公里就有些累了。夜里难找落脚地,只好想到找当地党组织,于是一路找到这住路边的村长家里。
当年的村长叫袁庆生。队长仔细回忆那天晚上的情景,终于找到了村长的屋。
十年后的袁庆生,胖多了。我们初见面,他自然难相认三个迷彩人,一当说起十年前三个重走长征路的人在他家过夜,他脸色大开----
都老了十年,十年风云都在脸上喷绘着,那天又是夜色一面,但这么经“长征”一点拨,虽容貌难辩,他自然记起了十年前那三个人凌晨离家时留下的一张纸条和10元洗脚水钱……
村长已当书记了,路边房开着南杂店,店前停放着小轿车,子女读书都有了工作……书记自然也成小康之家的带头人。
茶亭村是瑞金、会昌、于都三县交界之地。全村386户、1906个人口,1600亩耕地,但说耕地已荒芜一半。水稻、烟叶、脐橙、桉树是村民主要产物,还好在地下藏有钾和硅的矿石,河南人正在开发已吃掉了一座山。这里的土地己流转了5000亩到个人名下承包,村上报的人平纯收入是3000元,说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但从村里的百分之八十新房建设看,人平2000元的小康村水平应该是有的。
15个村民小组,7个党小组,32个党员、两个流动党员。一栋党支部活动室建得很够标准,村里活动、账务、制度一览上墙。一路可见全赣州都在开展农村“三送活动”(送温暖等),各家各户都有“三送”负责人及电话门贴,赣州卫生系统站血站的吴队员也正在这驻村点上。
茶亭的变化与袁庆生10年村主任、5年村支书的工作有很大关系。他三兄弟,两兄弟都去了广东创业,他十年前也是被乡里做工作给留下来的,加上父母年老,三兄弟自己老大,也该兄长以身作责照顾好父亲,他就安下心来为造福家乡做好领头雁。
当晚的食宿都被安排在村部,让队员感受到新农村的温馨惬意。
尽管如此,队员在前面草基坑的失落还在心尖挂着,因为那是一个最接地气的村民小组,这是村部,也不知这茶亭的村小组又是如何?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去茶亭看望了十年前帮队员烧洗脚水的两位老人……

5、第一课:“双万征文”
 
伟大导师人生宣传全国万里长征万篇作文竞赛评奖揭晓

2005-10-21 来源:《作文网》

    征文竞赛活动自从文化长征队于2004年10月在江西于都职业中专向师生进行马列人生观讲座发起征文以来,至今已历时一年。文化长征队罗范懿、李绿森、陈赞文三位文艺家沿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徒步走过10个省98个县市,沿途进行了70堂讲座。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配合文化长征队在沿途的讲座活动,我们发起、举办“全国双万征文竞赛”活动。现有来自北京、江西、湖南、贵州、四川、河北等10多个省市和北京大学、贵州黎平三中等42所大中学校师生和广大网民10000余人参赛,学校征文由各学校初评9篇作品参赛,共收取参赛作品2900多篇。现组织评委评定组织奖6个,作品奖励70篇,特于70年后的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的今天,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

组织奖(6名)
贵州省黎平县第三中学
湖南省江永县第一中学
河北政法学院
江西省于都职业中专
湖南省安仁县第三中学
四川省若尔盖中学

特等奖(7名)
评论类:
《贫困更需要信仰》(原载《中国文化报》)
作者:北京大学博士后 李风华
《为“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喝采》(原载《湖南日报》)
作者:湖南社科院评论家  胡光凡
《进化――净化》(原载红网、郴州网等)
作者:湖南郴州老干部 曹光雄
《人类精神的升华》(原载河北学报和郴州网)
作者:河北政法学院教授 王胜国
《文化长征无终点》(原载红网等)
作者:文化长征活动发起人 罗范懿
通讯类:
《文化长征队:行进在大雪纷飞的若尔盖大草地》(原发湖南卫视)
湖南郴州电视台记者 朱光辉
《喜看英雄唱大风》(原载《湖南日报》)
作者:《湖南日报》记者 蔡栋 段炼

一等奖(13名)
《用心用脚与新文化长征队同行》(纪实散文)
作者:湖南《郴州日报》记者 夏志军 谢莉娜
《文化长征之歌》(歌曲)
作者:长征队
《翻越大雪山》(纪实散文)
作者:长征队员 李绿森
《拐杖声声》(纪实散文)
作者:长征队员 罗范懿
《难忘的课堂》(纪实散文)
作者:长征队员 陈赞文
《平凡人生也是一种美丽》(散文)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教师 杨怀亮
《马克思的金钱观》(快板)
作者:湖南安仁文联 张少先
《价值》(散文)
作者:湖南安仁农业局 谭湘豫
《民族的脊梁》(散文)
作者:江西于都职业中专教师 谢跃文
《松的选择》(作文)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高二(2班) 姜永宏
《本期话题》(作文)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192班) 卢桃溪
《感怀长征精神》  (作文)
作者:湖南安仁三中学生  李宗文
《长征路上悟长征》(作文)
作者:上海 邓玉平

二等奖:(15名)
《美丽的苦难》(散文)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教师 吴吉
《为了中华》(诗)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教师 陈泓蓉
《毛泽东的倔》(散文)
作者:江西于都职业中专教师 赖绍养
《写给文化长征队员的一封信》(作文)
作者:四川若尔盖中学高二学生 甲巴措 门锦婷
《伟大的人生》(作文)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高一(11班) 吴汉权
《新世纪的长征人》(作文)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210班) 张世莲
《长征遐想》(作文)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205班) 王芳春
《秋风落叶》(作文)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学生 佚名
《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197班) 何小丽
《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206班) 毛晓萍
《一样的路,异样的脚步》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高二(2班) 吴玲
《沙漠绿洲》(作文)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高一(11班) 江滋东
《重征》(作文)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高二(10班) 银显明
《重踏长征路》(作文)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高二(10班) 杨方玉
《民族之魂》(作文)
作者:湖南省安仁三中(194班) 曹希

三等奖:(15名)
《革命的火种》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高一(3班) 石沛
《民族的瑰宝》(作文)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高191班) 刘源辉
《责任》(作文)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高二第3班) 杨芳宏
《雪山之域》(作文)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高204班) 刘婷婷
《磨难中成长》(作文)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高203班) 蒋婷
《真正的勇气》(作文)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197班) 唐秋秀
《我有一个梦想》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高194班) 莫小军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高197班) 杨友桂
《信念》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高198班) 卢晨
《毅力.永恒.希望》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208班) 伍海燕
《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174班) 张龙飞
《那一年那一天》
作者:贵州黎平三中(高二3班) 陆秀芳
《平凡的仁人志士》
作者:湖南安仁三中学生 刘亮
《那树,那人》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高二206班) 周静
《红军树下的孩子》
作者:湖南江永一中(高192班) 周皇裕

优秀奖(21名)
(篇目略)

湖  南  省  红  网
湖南省郴州市委宣传部互联网
新 闻 管 理 中 心 
二OO五年十月十九日

6、第一幅:十年重刻

2004年10月23日,长征队路过于都323国道罗坳段的“89”里程碑处,队员陈赞文在公路旁岩石上刻下第一幅标语:红军精神万岁!
2014年,长征出发80周年的一天,队长罗范懿与陈赞文在袁尚贵、张小平等同志的帮助下找到了这幅已经受十年风化的标语,深刻,深刻!

7、《半条棉被的故事》首次立碑影响中南海

2004年10月底,长征队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进入湖南汝城县境内,11月2日进入县城,3日下午3点,队长在城东中学讲课,他给500多名学生讲了红军长征路过汝城沙洲村留下《半条棉被的故事》:

1934年11月6日,长征中的红军,沿着蜿蜒的山路翻过罗霄山脉,来到湘粤赣边界的汝城县文明乡。
在沙洲村,红军纪律严明,战士们和衣睡在屋擔下、空地里,在野外搭锅煮饭。村民徐解秀看到,冰冷的雨水湿透战士们的衣服,就让其中三位女红军睡到自己屋里。
但徐解秀家一贫如洗,连一条完整的被子也没有。女红军在急行军中只留下来一条棉被,女主人带着婴儿就和三位女红军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一张床上。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
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天后的清早,女红军离开前,决定把仅有的一条被子送给徐解秀御寒,但她说什么也不肯要。僵持不下,一位女红军摸出一把剪刀,把这条被子剪成两半,说道: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一条完整的新棉被。
徐解秀接过棉被,眼泪流了下来。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徐解秀说,后常在村口打望,希望三位女红军突然回到沙洲村来。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远相连,它记录着红军与百姓的亲密情感,也相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1996年4月29日,北京电视台《永恒瞬间》节目——长征摄组
一行与首次重走长征路整理记录故事的记者罗开富7人来到沙洲村拍摄女红军送棉被的故事,摄制组受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委托,将一床签满两所大学学生姓名的新被子送到徐解秀老人家,遗憾他们迟到3天,徐奶奶遗像前的新被子,表达了莘莘学子对徐奶奶、对普天下老百姓的思念之情……

2014年10月27日上午,长征队罗范懿、卢成锡、张家祥代表原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文化长征队)二次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来到沙洲村参加《半条棉被的故事》石碑的揭幕仪式。这是本故事首次刻上石碑,这也是文化长征“石碑长征”捐立80座中影响最大的一座石碑,石碑捐制人是广东财大华商学院两名女大学生赖雪丹、高少微,她们把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工资捐到了制作石碑上。石碑立在徐解秀常来盼望红军的村口。石碑刻着故事筒介和长征精神四言诗,还刻有一首赞《半条棉被的故事》的毛体七言诗:“半床棉被鱼水情,群众路线暖透心。长征精神传万代,人民至上开天颜。中华儿女多奇志,巾帼更有后来人”。
2016年10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报告中亲自讲《半条棉被的故事》。
2020年9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故事发生地沙洲村考察。

8、台湾同胞赶来“宜章会师”开启“中国两岸长征”

2004年11月6日上午10点,专程从台湾赶来湖南郴州市宜章县的台湾国民党七十高龄团职退役军人周有醇携其现役军人妻子一道,与长征队在宜章长征路——上渡至县城路段“会师”,同走长征路,并送来台湾人民渴望祖国和平统一的“万言劝和书”等10篇文稿交给长征队在长征路上一路宣传。郴州电視台及时赶到宜章长征路上拍下了这一长征胜利70年来的“中国两岸长征”历史性时刻,正值海峡两岸长征队告别宜章时,雷雨交加,这是文化长征队出发以来在征途第一次遇上大雨,也成了长征队全程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的最后一次冒雨行军,二万五千里啊,文化长征队从此走到哪天晴到哪。

9、“红旗只能向前!”

2004年11月17日凌晨3点多,长征队在宁远县城的“新世纪招待所”整理行装,开始新一天的征程。走出县城大约4公里,李绿森发现自己的手机没带来,估计不是丢在了招待所房间就是掉在了路上,儿子送的手机啊,老人决定返程去找。夜里没一点星光,一片漆黑,老人独自返程,我们都不放心,可队长罗范懿又说:“红旗只能向前,不后退!”犹豫一阵之后,还是决定由陈赞文返程追他,让老人有个伴。罗范懿独自带着一面小队旗,在夜里继续行进,他经历过一次次深夜里在山道遭遇抢劫的虚惊……在70年前红军走过的山道上,独自一人,在一片漆黑的陌生路上,摸索行进两个多小时十余公里天才发亮,信仰的力量确保长征队旗一路向前!

10、“我的头还在,是姐姐死了,我还没死!”

2004年11月20日傍晚6点多,队长在湖南江华二中讲完课打开手机,发现上面显示16个未接电话,原来家中急电:陈赞文的姐姐不幸身亡。这时,老陈还在公园的瑶山上刻标语呢,罗范懿和李绿森急忙赶去公园,发现他正在悬岩上用嘴咬着笔式小手电在全神贯注雕刻“长征精神永放光芒”,请他下来,告诉他家里有大事,晚上有趟火车,马上回去。他只有一个姐姐,自己正是姐姐带大的……他抬头看上面的标语未完工,喉咙哽咽着:“这里也是大事啊!前面那道县的红小鬼是被敌人砍了头,才没把标语写完,我的头还在,是姐姐死了,我还没死!”

11、三幅标语的逆行壮举

长征队途经江西上犹县长征路,发现县城公路旁一巨幅标语:“抢到就是赚到”,进入湖南汝城集龙镇,镇上正在搭台做商品推销,广告标语更抓人:“心动不如行动,抢到就是赚到。”夜里听广播也在这么做宣传。长征队把沿途拍下的照片,写成日记在红网发出,引起反响,《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发评论,凡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商务广告标语开始收敛。
长征队在昆明过年。大年初二,罗范懿和陈赞文购票进了昆明世博园,他们进园的目的:在世博园这一世界舞台留上宣传红军长征的永久性标语。一当找到主会场前面正有一块岩石可以雕刻,他们去公园办公室报告,后又向省文明办领导报告获准。但公园值班负责人硬是以主要领导回家过年了,春节期间不准刻。长征队没空等,叮当叮当就雕刻起来,公园负责人派人来抢锤子,陈赞文只管刻,只认锤子不认人,罗范懿同公园的工人叶向春等巧妙周旋,在反复斗争中于傍晚前完成了这幅世界舞台上的一幅中英文标语:“长征精神,人类之魂!”
当时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明确百年不动摇。可因一切向钱看,各种腐败不文明的乱象丛生,社会病了。其本身百年不动摇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长征队拟出百条标语,其中就有一条“坚持以文明建设为中心”。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又单把“物质文明”列为中心,“精神文明”严重受影响。长征队在沿途到处刷写“坚持以文明建设为中心”这条标语。后来,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习总书记报告开始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口号,人民正是承载两个文明的主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终结。

12、老山界上的“生日”频生奇迹

2004年12月7日至8日,队长罗范懿和李绿森、陈赞文沿着红军长征中央纵队毛主席的足迹翻越广西兴安华江乡越城岭海拔2142米的老山界,当晚夜宿资源县两水乡塘洞村的瑶家木楼里,第二天又请瑶民带路到了龙胜。罗范懿把这一天翻山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一篇纪实散文《老山界上的生日》,翻越老山界让重走长征路的人换了一个“我”,让“我”重生了。尤其毛主席正是于70年前的12月26日过41岁生日那天也翻越了剑河苗岭上的老山界。两代人同在老山界上长征,领袖先驱的生日光耀、造化着新长征人“我”的“生日”,意义非凡;后罗范懿的这篇文章于《湖南日报》(2005.1.7)发表后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同70年前的红军宣传队员陆定一翻越越城岭老山界走的同一条路写出的《老山界》名篇,被选入同一课文,两代人同走一条路、同写一条路、同收入一篇课文,两代人相隔70年出现的“三同”不能说不又是一个“长征奇迹”。
奇迹继续发生:《老山界上的生日》被选入《中国散文大系》旅游卷,2010年11月15日12:18被《红色年华文化网》和国家留学基金管委会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光荣列入毛泽东的“老三篇”、朱德的《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等一个19篇的“经典名篇”方阵。这个“生日”的奇迹还在继续发生……

13、寻找侗家姑娘
 
长征队从湖南通道过杆子溪翻越通道到贵州黎平洪洲村,一路上得到两位侗家姐妹石菊昌、石会昌的帮助,石会昌义务送行出大山,以至长征队未在大山里迷路。2018年在通道开文化长征年会前,长征队通过通道县乡村干部找到了姐妹俩,姐妹俩都欣然加入了文化长征志愿者团队。
长征队参加纪念“黎平会议”继续前行,黎平坝寨至尚重之间又是一座座大山横亘。一天 ,长征队在大山中迷路,下午二点钟还在山中绕来绕去,没有干粮,也没有水喝,遇上两位山中砍柴的侗家姑娘,她们好心指引,又把自己带上山充饥的一个萝卜和一个苹果送给了三个长征人,而队员渴了拦住一台小轿车想买一瓶矿泉水却不给?队员每想起大山里迷路的情景,就想起两位侗家姑娘。他们除了写文章发表传播寻找她们,还找到当地派出所寻找,可在那一片片寨子里与“杨宁桔”同名的妇女不少,查到电话打过去对方都说不是,或是也不认,因派出所前多次警示不接陌生电话,严防受骗。那位砍柴留下半边指头明显记号的侗家姑娘,你在哪?已寻找了20年还未找到?长征队员还没放弃,那怕是天下的好姑娘都叫“杨宁桔”也要找到你,队员很想要抚摸那半边的手指头……

14、瑶寨雪夜家访调研加快九年制义务教育进程

2004年12月9日,长征队在广西龙胜大桥上再次发现学生跪地讨钱求学,在前面湖南宜章等地还出现过姐妹分点跪地讨钱“我要读书”,队员认为她们是编故事要钱为目的,这龙胜大桥上的“我要读书”的故事却是因父亲扑灭山火见义勇为烧伤致残而让孩子失学。电话向学校校长了解也情况属实。长征队查孩子家地址正是前面的凯里长征路上,劝孩子早回家,他们决定去当地走访调查,情况属实纳入帮扶对象。
12月27日晚上,长征队到达凯里。第二天清早却大雪封路,罗范懿和陈赞文冒雪跋涉,去了40公里外的凯里市凯棠乡调查一位名叫“张琴英”的初二学生失学情况。一路上请了正放学回家的名叫何倩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带路,总算找到了凯棠民族学校和“张琴英”的家,情况是学生家长姓名是真的,学生姓名是假,学校有此学生是真的,但接电话的校长是假的,尤其编“父亲见义勇为致残”更是假的。那出门讨钱“我要读书”的孩子也并没回家,依然在外编故事……
长征队在学校的帮助下,当晚雪夜走访了9户学生的家长,既送慰问金又了解实情。原来在贵州这一带,学生寒暑假出门编故事讨钱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像“张琴英”这样的孩子更已当作了创收门路。
情况严重。长征队连日走访调研,把烈士后代何倩纳入了重点扶助对象。罗范懿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寄去了中央政策研究室,还写成纪实散文《孩子,回家吧》很快在《湖南日报》“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专栏发表出来。
长征队于当年4月到达陕北回到安仁,同年9月,全国六年制义务教育改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未完待续)
 
9 7 3 1 2 4 8 :

责任编辑:侯淑丽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发送好友:发送给好友 | 加入收藏:加入收藏夹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投稿信箱】-【意见建议】-【版权声明】-【不良信息举报】-【招聘英才】-【联系我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531-82068566 传真:0531-82068566 广告招商电话:18560015127 24小时值班电话:15165099028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华信路389号巨匠大厦11楼 邮编;250199 E-mail:cnhqcm@163.com
版权所有:华侨传媒网
[鲁ICP备12026996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