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突破乌江”先后惊动总书记和新华社
2005年1月2日傍晚5点半--70年后的此时此刻,队员合着毛主席和中央纵队强渡乌江过大房子村渡口。
过此渡口前,当地派出所长劝长征队不要从村里过,直接过江界河大桥去遵义好了。说该村最近发生多起杀人事件,前来调解的县里公务员也在此遭欧打,县长的车和警务车也被村民扣押出不来,民警也不方便进村了,万一长征队员遭围攻,公安也没法解救。罗范懿与两位队友反复商量,觉得当年老百姓拆门板、砍楠竹,结出60部竹排送毛主席和红军过江,重走毛主席长征路的湖南老乡来了,老百姓决不会为难,尤其这红色渡口今日有难,重走长征的忌能绕道回避?
长征队决然进村,感受了渡口老百姓向队员送红薯、水果的亲近,也拍下了还趴在渡口岸边被村民放了气的两台小车……却不知走在前面的文化长征北京志愿者藤江战友已被村民软禁在村子里?第二天才过江的藤江与湖南长征队相会,藤江战友向罗范懿竹筒倒豆、倾吐衷肠,老百姓听口音他是北京的,以为正是上面派下来的记者,情况都一五一十告诉了他,因为水库三个月后要蓄水,地方政府不执行新的移民政策,村民拒绝搬迁,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发生了斗殴,后竟然出动警察500人进村打伤打残不少村民,出现流血事件……渡口老百姓一再拜托藤江要把情况如实报到中央,可藤江仅一位北京下岗工人,又不会写,他一再拜托罗队长为老百姓说话,要把实情报上去。队长在去遵义的一路上写出渡口事件口述调查材料,又一次直投了中央政策研究室,这回写出的纪实散文党报自然发不出来,后在中央文献出版社编审报告文学《信仰是怎样铸成的》此文也被删掉了多半。可从此大房子村的一位教师就与罗范懿有了直接联系,村里五位在广州打工的年轻人还去广州新华书店买下了两本《信仰是怎样铸成的》,经罗范懿指点,他们还从广州把书寄去了新华社。
调查材料发出10天后,长征队在途中旅馆看电视新闻,看到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贵州,并对乌江构皮滩水库蓄水作出重要指示:群众工作未做好,有一个村民不同意也不准蓄水。新华社后派来两名记者到大房子村调查,记者也向罗范懿作了电话采访。水库蓄水后推迟,大房子村事件得以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改善,在广州打工的大房村年轻人一天来电要来湖南感谢长征队被队长谢绝。
16、中宣部发文催生“文化长征队”队旗并插上长征首次大捷至高地
2005年年初,中宣部要湖南把文化长征队的全部资料报了中宣部新闻宣传局,中宣部《新闻阅评》2005年1月19日向全国宣传部发出表扬文:湖南老区的一位县文联主席、一位全国劳模的农民作家、一位民间艺术家自动组成三人队伍,为纪念长征70周年,自筹经费,于去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已经徒步了近两个月的原长征路。截止今年1月7日止,专栏已发表了他们紧随行程写下的亲历亲知、绘声绘色的四篇报道。他们刻意磨励自我,一心弘扬长征精神,脚起泡、腿麻木、汗透衣、人困顿。但沿途岩石上写下了他们刷写、雕刻的标语已有数百幅。他们宣讲革命领袖人生故事数十场,听众达数万人次。他们或三人挤睡农家的一张床,或露宿险峰恶岭,但晚上不管怎么累,必要掏出二胡、快板,说拉弹唱;和老乡聊上一阵知心话,所经各地,反应强烈。百姓纷纷送水带路。瑞金几百名青少年被感动,和他们一同走完瑞金段。不断有人要求加入他们的队伍,影响扩及海内外。台湾爱国人士专程赶来大陆,其中72岁老者陪他们走了几十里,北大一网站跟踪他们进行宣传。
湖南日报敏锐地抓住这支自发队伍的动人事迹,及早启动了长征70周年的报道,先声夺人。这同时表现了这支队伍和报纸编辑情深意浓的长征情结。长征的英雄伟迹,永远是我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教科书。
(选自中共中央宣传部2005年1月19日《新闻阅评》 ,此文为《湖南日报》在一个月以后传真发到云南禄劝县委宣传部,长征队收到读出满目泪光)
2005年1月13日,罗范懿从遵义万里路48号“新巴黎”设计工作室取回来新制作的文化长征队活动队旗,在万里旅馆309房间安好旗杆。14日9点,长征队把新队旗插上了红军长征首次大捷的遵义黄花岗至高点老鸦山大捷遗址。
足以可见,长征队与中宣部虽远隔千山万水,互无联系,可中宣部决定起草下发此文的时间却与文化长征队队旗在遵义制作的时间相吻合,党与长征队征途如此黙契,信仰的力量促双方悄然同步行进……
17、病榻上抚摸百姓“手印”赢得“共产党万岁”恒久心声
2005年11月2日,江西南康刘光平等三位农民200公里追“三根铁拐杖”到湖南汝城,老百姓百人签名打手印要进京上访,长征队立即做工作安慰百姓,稳住民心,答应背上已上访了六次无果的新老厚厚一叠上访材料长征,为民讨公道,长征路上一步一趋、翻山越岭,材料汗湿又凉干、烤干,2005年2月28日直到四川西昌,队长罗范懿病倒住进西昌人民医院,病房电视播出中央召开“全国两会”新闻,罗范懿抚摸老百姓的“手印”,在病榻上不顾发烧头昏,坚持向全国两会写信、写提案,安排陈赞文向北京快递江西老表上访材料,一周后队长获两会办收阅并交办的回电,百名群众六年上访的心事告结,百姓欢颜。江西老表向网媒写信,且网上已连连转发十数年不愿松手,百姓借网媒自发高呼:“文化长征好!”、“共产党万岁!”
18、红彤彤的“灶心土”激活队长领队出征
2005年2月26日至3月5日,罗范懿发烧病倒在四川西昌接受治疗,长征队停止前进。前两天住在安宁旅馆114房门诊治疗,后住进人民医院内二科114房住院治疗,10日来体温38至39度一直没退,医生心里发慌,说是伤寒的一种,病人在这“114”(要死)的三人病室也心里发虚了,陪护陈赞文连日在西昌多家药店找一种药都没有,后说出来让同病室的一位57岁的咽喉癌患者听到了,他是西昌市樟木乡鼻马村10组的一位农民、村支委,名叫孙在康,他知道这是长征队的队长病倒在住院,自己虽已瘦得皮包骨,双腿已支不起五六十斤的身体,大小便全靠亲人,不时出现残酷的呕吐,呕吐一停止他就坚持用虫一样微弱的声音给身边的罗队长讲红军长征过西昌的故事……让罗范懿心里好感动,老孙一当听到陈赞文急需要“灶心土”的药配土方蒸水给队长吃,他立马要女婿拨通家里的电话,叫儿子从自家灶堂里挖出来“灶心土”捧给了罗队长,罗范懿看手里这团“灶心土”正红脱脱就像一颗“心脏”,他热泪滚落在“灶心土”上……医生陈亚利、罗吉平赶紧找高压锅帮助陈赞文蒸出这民间土方,罗范懿吃完“灶心土”水,他怎么也躺不住了,自己强行去办了出院手续,告别老孙和医生,于3月5日纪念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42周年紀念日,领队员踏上了长征路。长征队离开医院不到一周,噩耗传来:病友孙在康永远离开了人世……
在红网,湖南作家曹光雄的《老党员.灶心土》文章中这样写道:
灶心土,这是治病的偏方药料,更是我们党在人民心目中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象征。是啊,我们的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就像一座大炉灶,人民群众就是炉灶的燃料,我们的党就是凝聚燃料的灶心,而我们每个党员,就是铸成这灶心的粘土。有了这一切,炉灶就能燃烧旺盛的火焰,我们伟大祖国才能繁荣昌盛,我们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19、雪山脚下劳模的哭声
2005年3月14日,长征队今日翻越夹金山大雪山。凌晨4点多,一阵男人的抽泣声把队员都惊醒,原来是劳模李绿森伏案哭泣,老人在给雪山脚下宝兴县硗碛乡的书记、乡长写信,他想起当年自己家里穷,买不起一支铅笔,他小学四年级辍学,只让弟弟读书,昨天去宝兴县委大门前看了硗碛乡几个贫困孩子的家庭情况介绍,他一夜睡不着,已用手机同妻子商量资助三个孩子读书,不能让孩子辍学,下学期上初中了,三个孩子的开学报名费各100元由他们家付给,虽然妻子身边也仅600元了呀?今天一大早长征队出发翻越大雪山,没有时间去孩子家家访,打个电话、写封信,托县里的干部送书记乡长送到三个孩子家里去。
20、夹金山上的“红色灵丹”显灵
2005年3月14日,文化长征队清早出发翻越夹金山大雪山,请到了雪山那边小金的藏民罗清华、陈加香等4人做向导。中午11时许,大家行至五道拐的位置,三个长征队员除陈赞文没反应外,李绿森缺氧气喘、胸闷,嘴脸发紫,说不出话,提不起腿,一头在露出雪面的一块石头上坐下,使劲拉内衣和毛线领,示意要用剪刀把衣领剪开,并示意给他拍张遗像带回家,他不走了,留下陪雪山上的红军……罗范懿给他拍完照自已也走不动了,也说不出话,示意队员赶紧喝葡萄糖液,他翻出三瓶注射液用石头划开,似乎连玻璃碎片也喝进肚里了……
这时他们的行李都早给了带路的藏民,回想起红军还要扛枪炮,老炊事班长还要挑锅和粮食……他自己饿了忍着不吃,要留给年轻的战士们多吃,撕扯自己身上的破棉絮充饥,到了雪山,棉絮空空不挡寒,班长冻死饿死在雪山上……
今天的队员两手空空爬雪山,吃的是葡萄糖啊……今天的温饱生活里有不少人却不理解红军长征,说是内战逃命,是祸害穷人,长征只想坐天下……
“呜———”想起老班长的空棉衣,他倒在雪山就在自己身边,罗范懿在雪山上缺氧的强烈反差、极限体验,让这七尺男人内心忍受不住,嚎啕痛哭……
痛哭让他全身毛孔张开,呼吸氧气,缺氧缓解,他跋腿一边哭一边上前阔步前进,且越走越快。队员见状大吃一惊,哭声让李绿森也站了起来,藏民向导也紧张起来,担心这样奔跑会有危险,大家都边喊边向罗范懿追赶……奇迹发生,人一激动似乎都不缺氧了?!
夹金山上的“红色灵丹”心中绽放、雪地盛开!
21、两代长征人挥泪达拉沟
2005年4月3日,长征队从四川若尔盖求吉乡沿川甘界河白龙江穿过达拉沟红军战斗遗址,下午到达达拉沟的恰日寺,听说寺庙里驻着一位老红军,队员找到了老人的木屋,看了老人的红军证书,他叫肖光胜,86岁,湖南永顺人,12岁同哥哥肖光虎一起参加红军,16岁随红军长征,达拉沟战斗中兄弟离散,战斗结束后肖光胜负伤醒来,在山上误食野菜中毒又昏了过去,后被一当地藏族姑娘上山砍柴发现,背回家中疗养,从此他们成家,肖光胜这颗红军种子在达拉沟落地生根,解放后一直担任生产队长建设达拉沟。
肖光胜想念哥哥,却一直渺无音讯,自己因受伤已无生养,曾带妻子回湖南永顺找哥哥,并想在湖南安家,可家中已无任何亲人,夫妇又悻悻回到达拉沟来。当得知三位重走长征路的人都是湖南老乡,夫妇老泪纵横,三位队员拥抱着老人放声痛哭……
政府多次邀请老红军到镇上去住,也方便他参加地方活动戴红花,老人却坚持不肯离开达拉沟,政府只好在寺庙旁为他们修建了几间木屋养老。临别前,罗范懿掏出200元送老人买点补品,两张百元钞,老红军摇头不接,说达拉沟里找不零、用不上……想起老人连百元钞票都用不上,三位队员又抱老红军失声痛哭……最后他们只好找到附近林场场长,给场长400元,由他负责把4张钞票换零送给老红军。
罗范懿那天握别老红军的手,让老红军留在手上的老人污垢一周都舍不得洗去……此后,他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信仰是怎样铸成的》,《作家文摘》(2006年9月12日)从中选载了《喇嘛寺里的老红军》发表,后来他又为老红军写了《松树的种子》发表在《长沙晚报》(2007年8月1日)。
达拉沟里两代长征人的哭声,是悲壮手足情,是牵肠挂肚别乡情,是长征青松不老情,是精神传承奋发情……这种种情结,写不尽,哭不完!
22、永保鲜美的午餐
2005年4月5日8点,队长罗范懿接到一个很不寻常的电话,路过迭部县旺藏林场学校的女教师张彩霞央求他们,今天不要离开岷县,中午去车站接她,她已做好了三人的饭菜,还有湖南人爱吃的辣椒酱,人己坐班车出发赶来岷县的路上送午餐……
岷山千里雪,海拔3900米,单程翻越120公里……只为送一个午餐吗?长征队含泪停下出发,要等到这顿午餐。
中午12点半,队员在车站接到了张老师。满满一个大藤篮用花毛巾盖着,掀开毛巾,六个辣味菜喷鼻香,还有一瓶辣酱,一个保温瓶装着八宝粥,另加三个热圆蛋,三只碗,三双筷子……我们互相打量着,张老师本邀长征队去学校给学生讲课,今凌晨就烹制好了的,后这边一算行程只好谢绝,寄书代课,临行请旅店转达。于是,都难为情,午餐翻岷山而来。
20年了,这顿午餐还鲜美如初,她还在今天长征人的肠胃营养,一顿永远追随红军长征的午餐啊!张彩霞后又精心编织了一件毛线衣,亲自送给了达拉沟恰日寺的肖光胜老红军,并亲手帮老红军穿上,拥抱老人唤声爷,达拉沟里又泉涌泪沟沟……
张彩霞当年26岁,她认李绿森叫爸,认陈赞文叫叔,认罗范懿叫哥。
23、“吴起镇大会师”的拥抱和声泪俱下
2005年4月15日10时许,长征队到达日思夜想的陕北吴起镇,在马梁山下以山项一棵孤忪为背景与《郴州日报》赶到途中会合重走的记者夏志军、谢莉娜拍一张合影,这是当年毛主席在吴起指挥战斗的地方。10时50分,长征队走进中央红军会师纪念馆,湖南省委宣传部蔡宁副处长领湖南迎接队伍,吴旗县委书记领陕西迎接队伍,两省代表队与文化长征队在纪念馆胜利会师。湖南来的都是两名女领导,安仁县委宣委部部长周平一一拥抱着从安仁走过来的三名队员不愿松手,蔡宁处长几乎是扑过来拥抱,泪流满面,连连感叹:“你们的事迹真是太感人了……”
紧接着,队长罗范懿代表长征队向聚集在纪念馆的毛主席旧居前数百名武誓官兵和两省宣传战线上的同仁们深情汇报,他激动得忍不住声泪俱下:《用脚用嘴用手发起文化新长征,倾情倾心倾神感受党的先进性》……连强悍的武警官兵们也被感动得泪流不止……
24、省委大院里的总结会
经过半年的艰苦跋涉,2005年4月15日,参与“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活动的罗范懿、李绿森、陈赞文三人,胜利达到陕北吴起镇。4月19日,省委宣传部举行座谈会,热烈欢迎凯旋的文艺战士。
会上,3位文艺工作者回顾了6个月来,徒步穿行10个省区的征途中的难忘历程和可喜收获。
来自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联、省作协、省社科院、湖南日报社的领导、专家以及郴州市委宣传部和安仁县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分别发了言。他们认为,这次“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活动创意很好,影响很大,是一次历史与未来、思想与文艺、生活与创作的很好结合。3位文艺家“走了一条线,教育两代人,影响一大片”,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凡的人生境界。三位文艺家的行动,是湖南作家的光荣和骄傲。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真真切切地实践了一次“三贴近”。三位文艺家沿途和革命根据地、瑶家侗寨、雪山草地的老百姓同吃同住,走访了许多老红军、烈属和老百姓,并为一些有困难的家庭和学生送去党的温暖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与人民群众的这种零距离接触,不但使他们增添了对社会现实特别是对底层人民生活的了解,加深了与人民大众的感情,同时,也使他们从人民群众中获取了文学艺术的丰富矿石,这对他今后各自的文艺创作,无疑也是大有益处的。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出席会议并对“文艺工作者重走长征路”活动予以高度评价:“主题好、形式好、线路好、时机好”。他们认为这次活动弘扬了一种好的精神,产生了好的影响,收到了良好效果。他希望下一步要把活动的效果进一步扩大。郴州市举行一些报告会。新闻媒体可借助它进一步加强对长征精神、老区人民精神的宣传。文联和作协要号召大家学习三位文艺工作者,学习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都来关心未成年人、关心下一代;学习他们“三贴近”的作风。他同时希望三位文艺工作者将成果转化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湖南省委宣传部2005年4月29日《阅评简报》)
25、《人民日报》长征精神赞:用生命诠释人生的价值
中央文献出版社刚出版的“文化长征”纪实文学《信仰是怎样铸成的——重走红军长征路》,我们是以极其崇敬的心情读完的。本书作者罗范懿和他的“文化长征队”,自筹资金,历经磨难,用182天的时间重走长征路,并怀着一腔热血、满腹豪情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在书中记录了“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文化长征队”作为播撒革命人生观的使者,用杜鹃啼血般的宣讲、不凡的人生境界和披肝沥胆的文字,有关机关和社会各界给以高度评价。作者所做的70场报告,所雕的70幅石刻标语,所刷写的700余幅宣传口号,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产生了重大现实意义。红军长征过去70年了。长征精神凝聚成的那面血染的红旗,作为历史的见证,已被收藏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如今,这本记叙重走红军长征路的书,就像一条重新舞动起来的红飘带,久久地萦绕在读者的心头,挥之不去。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但怎么理解这个精神,怎么理解人生的信仰与价值,却是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出现了社会道德滑坡、精神追求淡化、享乐主义抬头的现象,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又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安全与文化战略工作的任务日益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下,《信仰是怎样铸成的》一书的出版,通过与文献片“历史上的今天”相类似的结构方式,在记述“文化长征”的同时,对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点、发生的事件等进行回忆,又辅以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人的信仰和人生价值的含义。
《信仰是怎样铸成的》一书的主体共分6个部分,分别记录了“文化长征”活动的背景、起步的艰辛,记录了台湾同胞从海峡对岸专程赶来重走长征路上“会师”的动人情景,记录了作者在向导带领下“翻越老山界”及当年红军进入遵义的场面等。本书图文并茂、声情并茂、义理并茂,并印有沿途各地盖下的64颗邮戳,凸显了它的特色。从娄山关大捷到雪山、草地,再到抵达目的地的凯旋,这次“文化长征”的一切成果,包括本书的出版,都来自时代的动因、长征的伟力和思想的感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已把此次活动的演讲稿、队旗、队歌、“万人万言旗”等作为国家文物保存,充分表明了此次“文化长征”的历史价值。
我们对作者由衷的钦佩。这次“文化长征”,完成了对历史史诗及当下感受的完整记录,将现实的描写与历史的回忆有机融合,启迪了读者的思想,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振聋发聩、荡气回肠。他们是以生命的历练和精神的诠释,使该书获得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是作者献给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
(原载《人民日报》2006年9月14日第九版“长征精神赞”专栏,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董学文、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王彦霞)
26、文化长征手机短信实时日记创世界记录
《罗范懿文化长征日记》创世界纪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南5月23日消息(记者张毛清 郴州电台记者罗小英)湖南省郴州市文化长征队队长罗范懿于2004年10月18日至2005年4月15日在徒步重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活动途中采用手机短信方式创作的日记,创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部手机短信实时日记”世界纪录。近日,世界纪录协会向湖南郴州市罗范懿颁发“世界纪录证书”。
《罗范懿文化长征日记》共120篇、72739个汉字、1455条短信。罗范懿用手机发短信的现代书写工具和方式实时写作发表了他同队员李绿森、陈赞文一道在182天里徒步重走从中国江西至陕北全国10个省、89个县市的25000里红军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罗范懿文化长征日记》作为人类手机通讯工具上市以来,用手机发短信实时写作和发表日记最早、篇幅最长、徒步采访写作方式艰辛、文献教育意义突出。
(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载央广网2011年05月23日20:29)
27、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中国日报宣赞80碑和《长征精神》四言诗
新华网南宁11月3日电(记者韦大甘、翁晔)老山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同志笔下中央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在长征出发80周年后,又迎来一批探访者。
“重走在长征路上,让我回忆起以前在部队的日子,就像是拉练里的急行军,这种感觉让我十分怀念。”沈双,一个白净清瘦的“90后”小伙子,当被记者问起为何选择重走长征路时,他羞涩而坚定地回答,“我刚加入队伍,我会一路走到底。”
跟沈双一起重走长征路的,还有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的院长罗范懿。10年前,也就是长征出发70周年之际,罗范懿曾与同伴徒步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其所作散文《老山界上的生日》被选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罗范懿告诉记者,新一轮的重走长征路开始于10月16日,预计于12月31日结束。此行的主要目的,除了沿途宣讲和传承长征精神,还将在各地树立“红军长征精神碑”,老山界就是其中的一个立碑点。
“此次重走长征路结束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在2016年10月19日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在长征沿途及全国各地树立80块‘红军长征精神碑’。”罗范懿说。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精进,风险忘我,艰苦卓绝,智勇双超,人民至上,信仰天高,世界大同,不胜不休——记者看到,“红军长征精神碑”的背面统一镌刻着研究院总结的长征精神,正面则结合立碑所在地长征历史情况刻录诗词、简述等。
“90后”的沈双与“50后”的罗范懿因为对长征精神的共同追求而结缘,结束立碑后,他们又与同伴踏上了翻越老山界的行程。
兴安县党史办主任罗基富介绍,2008年那场肆虐南方地区的冰灾过后,当年红军长征在老山界开辟的部分道路已经被倒伏的大树盖的严严实实,“没有熟悉情况的瑶民向导,没有专业的开路工具,他们此行的困难很大。”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长征出发已经80周年,陆定一同志描绘的场景仍然直击人心。而有一群人,正用自己的双脚在创造“奇观”。
(原载新华网2014-11-03 11:11:46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日报(中文报)等,新华社记者韦大甘、翁晔)
28、凯旋开启共和国两大奖项和全国上下主题挂牌
文化长征20年对国家和社会的显著四大效用
点击:769 作者:曹增平 郑爱国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1-26 11:45:50
2024年是纪念红军长征90周年的“出发年”,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文化长征20周年的“发起年”。20年来,文化长征志愿者队伍经湖南省文明办批准后由湖南安仁一支3人队伍发起,这支义工队已坚持20年义工从未间断过,实现了当年他们重走长征路从陕北吴起镇回湘后的党报党网两次以《文化长征无终点》为题的发文立愿,且全国志愿者已自觉自发组成了30支队伍约2000人的庞大义工队。20年来,他们的口号是写在红军长征旗上的“携手新一代, 唤起先驱魂;科学求发展,中华再复兴”,并发誓“文化长征永远在路上!”他们以伟人和长征故事为教材,以长征精神为标杆,以万里长征路为研学营地和宣教舞台,在各地一边研学一边宣讲一边培养和奖励“美德少年”,并写作出版伟人和长征故事书籍等。20年来,文化长征活动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了以下四个方面较为显著的积极推进作用:
1、文化长征队于2005年4月重走长征路回湘,他们在征途上的贵州中小学生“我要读书”跪地编故事“创收”调研材料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中宣部向湖南调阅长征队全部材料。当年秋季加速全国九年义务制教育实施。
2、对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推进:2006年,从中央到地方“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新中国以来首次开启评先颁奖。
3、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推进:2006年全国上下开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评先颁奖,全国并从中央到地方宣传部开始设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办公室”。
4、对研学、弘扬和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建设工作产生了更加良好深远影响:纪念长征80周年立80座长征精神故事石碑工作影响海内外,习总书记在纪念长征报告上亲自讲长征故事,《半条棉被》温暖中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日新月异,《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集刊已出版九集200万余字,文化长征研学长征精神年会自长征80周年以来已持续召开九届,疫情三年线上征文研讨也未间断,全国民间和高校研学红军长征精神开始蔚然成风。
(原载中红网、昆仑策网、华侨传媒网、文化长征网等,作者:曹增平、郑爱国、秦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