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0多年前的某一个冬夜,谢芳友在没有暖气的、零下十几度的房间里工作着,三岁就失去母亲的他如同往常一样坐在灰暗的煤油灯前撰写文章。这是一个只有200户人家居住的村子,村里还没有通电,只能依靠煤油灯来照明,那是他的老家。对于他来说,那是一个不眠夜,他伏在桌案上挥动钢笔,一道微光透过木门缝隙渗入房间,他以为是月光洒进来,拉开门,天却已经蒙蒙亮了。
《高层访问》记者谢芳友
勤奋:媒体工作者的成功秘诀
这是我第二次与谢芳友见面了,休息在家的他像往常一样把媒体工作视作生活的一部分,依旧保持着对生活和工作的“勤奋”。他每天会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不同的文章或者资讯,这其中有精彩的人文采访,还有精致的书画作品,像是一座移动的知识库,在不停地向世界传送着精彩的知识,无私地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
谢芳友担任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会聚焦》杂志副主编兼执行主编。他理论修养深厚,思维细密,下笔严谨,作品大气,为人率真,尊师重教,气质高贵,深受新闻界人士尊重,是新闻理论学术研究优秀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他近十五年的工作履历中可以看出,《今日泉城.泉城访问》栏目通过反映古城旧貌,报道省城政治、经济、文化,展示济南新城的魅力。《今日华夏.华夏儿女》和《九州风彩》栏目,坚守着“让华夏走向世界,叫世界了解华夏”的主题思想。《高层访问》栏目至今还保持着以“站在世代前沿,探析不同层面,访问历今高端”为核心的栏目宗旨。
谈及谢芳友与媒体工作者的渊源,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凭借勤奋的工作态度收获了一番成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进媒体行业,谢芳友在媒体工作者这个岗位上已奋战了30余年,但是常年累月的加班工作损害了谢芳友的身体,迫使他离开热爱的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回归生活。
在家休息的他,他仍旧保持着工作时的习惯:看名著、写文章。仅在去年的10月8日,就有包括隶属于大众报业集团的大众网,山东商报的速豹新闻网,济南报业集团的爱济南新闻客户端,舜网和百度网等媒体先后五次发布了他的文章。至今,从百度搜索“谢芳友”,还能浏览到有关他的文章和消息。
谈起他的工作经历,谢芳友不禁加快了语速,讲述起曾经的峥嵘岁月。1987年,为紧跟时代发展,谢芳友以个人名义为历城区广播电视局筹借20多万元,购买了第一台电视台广播摄像机等设备,为提高采访过程中视频的拍摄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几十年的新闻工作中,谢芳友在省市级的媒体报刊发表了大量新闻稿件,其中由他撰写的《为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被《济南日报》当做重要文章发表在扩版的首期版面上。不久后,该篇文章被登选在《大众日报》的重要版面发表。
除了国内宣传,谢芳友撰写的新闻通稿还“走向了”世界。我国主要通过两家通讯社(新华社,中新社)向世界媒体发通稿,谢芳友的稿件多次被选入其中。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原载于《中国新闻》1999年10月10日的《京九线上的聊城敞开大门招商忙》,原载于1997年6月18日《中国新闻》的《张秀英攻克神经性耳聋的白衣天使》,原载于1999年11月18日《中国新闻》的《山东省城一银行发放封闭贷款,助企业出困境》等新闻通稿传遍了世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巴基斯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先生看到《高层访问》节目后不禁为谢芳友题词:“芳香齐鲁,友交天下”。
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除了撰写日常新闻稿,谢芳友经常外出进行采访工作,他的工作成果屡次获奖。1989年,由他采写的通讯《古镇新姿》荣获济南人民广播电台《改革中的大潮》征文一等奖。1990年《老乡约我去采访》被济南市广播电视局评为二等奖。
除了大量优质的新闻稿被刊登在重点报刊上,谢芳友采写的新闻稿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发上了头条,还参与制作了多部专题新闻节目。其中,1989年,他创作的《风波之后》专题节目获济南市广播电视局优秀节目一等奖。1993年撰写并摄制的电视专题片《锦绣川人》、新闻片《实现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先后被济南市广播电视局、市广播电视学会评为一、二等奖,同年在山东电视台播出。1995年9月14日,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谢芳友制作的《济南001号稽查站创文明站》的新闻片,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正点新闻》播出,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