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田迎人:与贝尼尼的缘分
作者 彭 俐
油画家田迎人的画作,因其体裁和题材的不同而显出风格多样。她的一类作品采用戏剧性构图,体现无限空间的纬度,充满活跃的动感,突显理想光组对比,而以上这些特点,都属于典型的巴洛克绘画风格。这其中,就有田画家与“巴洛克艺术之父”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的缘分,相差400年的两人竟然是同月同日生。
贝尼尼,是17世纪意大利艺术大师,他兼做雕塑家、建筑家、画家,同时也是绘图师、舞台设计师和烟花制造者……在艺术史上,他是一个达·芬奇式的全才,只不过名气不如前者。人们称颂他的天才和贡献:“(他)上演了一出大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戏剧剧本是他谱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
如果说田迎人与贝尼尼同月同日生,只是一种难得的巧合,还不能说明太多问题的话,那么田画家的这幅黑白油画《这一课》,却实打实地诠释了17世纪初叶兴起的巴洛克艺术(baroque,1600年-1750年盛行欧洲)的精髓。整个画面带给人电影大片的悬念,其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在男主人公划动船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另一幅黑白油画《晃眼》,同样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自然光的迸射,观赏者被“强光”刺激得几欲昏眩,真是像极了一颗“变形的珍珠(barroco,即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词汇,由此生成baroque)”所带给我们的惊艳。上面所举田画家两件作品,正好体现了巴洛克造型艺术的两个特点:善用动势与强调光线。
这种现象——21世纪的一位油画家与17-18世纪流行的艺术风格之间的相互默契,说明了像巴洛克这样的艺术流派的遗传基因,并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湮没,其生命力之顽强、影响力之深远都令人瞠目。这就像我们能从20世纪诗人徐志摩和戴望舒,讲究词藻、华丽雕琢、情绪忧郁的诗歌《再别康桥》、《雨巷》中,看到巴洛克文学的影子一样。这样的诗的意境和心绪——“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它的芬芳”,在田画家的画作里也不时出现,例如抽象画《蓝夜玫瑰梦》和黑白油画《相遇在佛罗伦萨》。说到田迎人与贝尼尼和巴洛克的缘分,不得不说她与意大利和其滨海城市那不勒斯的邂逅,早在2006年,她就曾在这里居住多时,采风,看海,写生,逛街,首次举办个人油画展览,留下十分美好而又难忘的记忆……难怪在她的笔触中,总有一种亚平宁半岛的浪漫情调,风情万种,想见地中海灿烂的阳光、明媚的沙滩、起伏的海浪……那种激情四射、热烈奔放、绚丽多彩的巴洛克风格在此诞生,绝非偶然。当然,在油画家田迎人的画廊里,你可以依次看到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就让我们慢慢地环顾其间,细细地欣赏吧。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