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不论古今,它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竞争,也激发了社会空前的活力。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作为寒门学子的谢芳友,小时候便是和苦难相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他,三岁失去母亲,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下,上学就是唯一的出路。七八十年代异常艰苦,他不屈奋斗!做教师时,在学校的办公室玻璃罩煤油灯下备课,常常到深夜十二点。更多的时间,在家里备课,通宵夜已成为家常便饭!即使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也没有阻挡他求学之路。那个时候的高考升学人数有限,万人过独木桥,谢芳友过了!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那个特殊的人民公社时代,谢芳友拿起了笔,写出一篇篇文章,在万人大会上发言,在报纸广播上投稿。在每周六的学校教师办公例会发言中,谢芳友是第一名发言,在学校推荐到管区的全体教师会上发言,赢得大家热烈掌声,尊重,交口称赞。一次机遇谢芳友被调到港沟公社成为宣传干事,图书管理员。在为全区召开的全区三级干部大会上写的典型发言稿,谢芳友写的发言稿要和其他人写的都要在区委常委会上通过,每次他写的都被常委们通过!受到称赞!
真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因此得遇区广播电台的青睐,被调进区里。得到广播电台推荐深造的机会。工作期间他坚持往省市、中央新闻媒体投稿,被市级新闻单位发现,从全市新闻大军里脱颖而出,走向人生新的发展平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占全市96万多人口的历城区,选拔一名到区广播电视局做编辑记者工作。未过而立之年的谢芳友被选中。82年就在山东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主办的领导参阅发表内参,省、中央有关方面的主要领导人阅办,上致国家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动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为领导和社会提供了不少有借鉴价值的参考资料。1987年,为紧跟时代发展,谢芳友以个人名义,为历城区广播电视局筹借20多万元,为区里购置广播电视摄像机宣传历城,对广播电视台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当时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发表头条,山东电视台发表数篇新闻稿件;1988年12月17日至1999年11月18日间,据用稿通知单显示,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发表新闻稿30余篇,连续11年被评为优秀一等奖。市电台,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新闻职业道德先进个人。中新社向全球发布数篇新闻,通讯稿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谢芳友迎来人生高光时刻。真正的辉煌得从组织新节目《高层访问》开始说起。这个栏目充满挑战,在全国都是不多的节目类型,所谓《高层访问》,瞄准的都是各行各业的要害人物,多数有杰出成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个资源是共有的,能不能充分利用,是空前的挑战。采访是权力,被不被采访是另一种权力,他们需要大的平台。那么多平台,为什么要选择一家市级电视台,这就是谢老师极其团队的能力和背后电视台的支持。接受《高层访问》的名人对谢芳友印象很深,犹如知音一般,这是因为他拥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新闻视角,从而赢得各行各业杰出人物的礼遇与尊重。专访哈佛大学博士教授时,他激动地对谢芳友说:"你的节目,受到了美国观众的喜欢和吹捧,也受到了耶鲁大学师生的交口称赞,能接受你的采访,我感到很荣幸。"
董明珠在山东新闻大厦发布会时,吸引了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云集,怎么会有戏?然而就是有戏!经过一番提问和交流后,董明珠进一步了解到《高层访问》栏目的重要性,不仅是面对企业,社会,更重要的是面向世界!为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巴基斯坦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先生看到《高层访问》节目后,不禁为谢芳友题词:"芳香齐鲁,友交天下"。1989年,由他采写的通讯《古镇新姿》荣获济南人民广播电台《改革中的大潮》征文一等奖。1990年《老乡约我去采访》被济南市广播电视局评为二等奖。1989年,他创作的《风波之后》专题节目,荣获济南市广播电视局优秀节目一等奖!1993年拍摄并录制的电视专题片《锦绣川人》、新闻片《实现干部离职审计制度》,先后被济南市广播电视局、市广播电视学会评为一、二等奖,同年在山东电视台播出。1995年9月14日,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高层访问》谢芳友制作的《济南001号稽查站创文明站》的新闻片,又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中国人丛书专家人才库》评价谢芳友:谢芳友从刚刚步入社会,就善于对社会现象,发展动向思考。他不仅有读万卷书的知识储备,还有行万里路的经历走出来的经验,他不是在群英竞争的央视,而是一名市级电视台的媒体人,却和金字塔尖上的精英人士对话交流。
老翼伏枥,志在千里!30多年来,谢芳友一步一个脚印,从寒门学子,到影响世界,需要付出常人加倍的努力,才能缔造人生的辉煌!在谢芳友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大事者必须经过一番卧薪尝胆不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霜雨雪相逼,他放弃了一个又一个节假日,奋战在新闻第一线,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身兼数职,直至达到事业的巅峰。因长年累月的加班工作,导致身体出现状况,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即使这样,他依然保持着工作时的习惯:读名著、写文章。
连续三年,《高层访问》凭借实力和影响力,被山东代表团提议推荐采访报道全国“两会”的资格,这也是市级党政新闻单位唯一报道两会的节目,并且是连续三年的全国“两会”的采访报道。会议期间,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为《高层访问》题词:“帮旧命新,厚德致远”
更多题词:
"高端思想交流平台.重大新闻人物报道集锦"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
"记录时代风采.耕耘新闻人生"
——中央顾问委员、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
"新闻人耕耘"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陆懋曾
“求索”
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
"关注社会热点访问当今高端 "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郭长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刘广东
"芳友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优秀新闻人""观众心目中的芳友,新闻战线上的老兵"
——山东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委副书记韩国强
"影响世界顶级北大清华耶鲁哈佛大学的谢芳友"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磁共振诊断研究室主任,骨肌系统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首席专家,山东大学教授杨贞振
专访哈佛大学博士教授时,他激动地对谢芳友说:"你的节目,受到了美国观众的喜欢和吹捧,也受到了耶鲁大学师生的交口称赞,能接受你的访问,我感到很荣幸"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等 24位
谢芳友和他的《高层访问》,在节目开播前就把教育为本,科技兴国强国战略放在首位,先后专访了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山东老年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济南老年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20多个大专院校的党委书记,校长,院士,教授,专家, 50多位。
自始到终,谢芳友由一粒种子,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并且是从最艰苦的地方开始,《高层访问》谢芳友是怎么做到的?恍然大悟!这是名著的力量和著名人物的思想观念!新闻主要是用一支笔,如何形成文章,如何谋篇布局的基础,都来自名著的阅读,并且是大量的,一个人的词汇量自然水涨船高,唯如此才能在新闻业扶摇直上,所向披靡。显然对于后来取得的非凡成绩,这些还远远不够,非通过大量的阅读无法把握,所以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对于新闻事业更重要,然后就是沟通能力。所有的根源,就是不断学习,学而时习之贯穿了谢芳友新闻事业30多载,通过《高层访问》像璀璨的的明珠照亮放大,成为谢芳友的代名词,就像科学家程林与国家"937"计划、AMS热系统;彭实戈院士和期货市场经济的预期发展研究;画家周璟和双面画;董明珠和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王学典和《文史哲》杂志;谢芳友和《高层访问》!(作者:刘美)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