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响应习总书记对传承和宣扬非遗文化的号召,延续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郭佳音加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寻遗·拾粹”实践队,为山东德州的马堤吹腔戏发声,为传承非遗文化而努力,调查吹腔戏在马堤村的传承基础和形象力,进行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宣讲,不遗余力地寻求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共通性,探求马堤吹腔戏甚至可以推及到整个非遗文化传承和宣扬扥壁垒。在调查和宣讲吹腔戏的过程中,马堤吹腔展现出的与当地民俗口音相结合的朴实纯粹的独特声韵,让郭佳音更加坚定地走在宣讲非遗的道路上,这是我的荣光。
趁新春佳节,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寻遗·拾粹”实践队队员郭佳音于2月3日在山东省夏津县的马堤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实践成果宣讲活动,同时了解和调查本地省级非遗——马堤吹腔的生存现状。响应习总书记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号召,走近基层受众,立志让普罗大众都能看到和了解到最真实的非遗文化。
旧岁除,吹腔响,探究非遗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不仅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还要面临信息发达环境下,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挑战。位于昔日繁华运河边而形成、却也因为水运不兴而衰败。不禁让实践队员郭佳音好奇,在文献记载中同样是被运河送来的戏曲之花,现如今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
此次采访选定在坐落于马堤村中街的王世祯老先生一家。实践队员郭佳音提前了解到,王老先生年已七旬,自小从马堤村长大,对马堤吹腔耳濡目染,知之甚多。采访甫一开始,王老先生就提出要为实践队唱一曲《挂龙灯》。他精神矍铄,眼中就像是点起了灯,将膀子这么一架,开口就唱了起来。
“心喜的寿诞开,万麒麟罗列排,仙桃仙果共仙菜,金镶玉台,寿酒平摘……”咿呀哎嗨声婉转悠扬,即使是王老先生并非是剧团成员,曲调之中夹带有马堤方言的味道,这是不同于国粹京剧等其他剧种的独特灵韵,带着点民俗的质朴自然。尽管王老先生并非是剧团成员,这个选段实践队员郭佳音也是第一次听,唱词听得并不清楚,却很清楚地感受到曲调传递出的喜庆和温暖。
据实践队员郭佳音了解到,马堤吹腔戏起源在近两百年前,有着皇帝下江南途经这个小村庄,为高台上出演的剧种赐名的典故。马堤吹腔戏历经九代传承,能够在口口相传中延续下来,靠得到就是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紧密联系。而现如今王老先生出口就是一段马堤人耳熟能详的曲段,足以看出,吹腔戏已然成为了马堤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着王老先生惋惜地对实践队员郭佳音说,实践队采访来的不巧了,昨天晚上马堤吹腔戏剧团还筹办了村里的小春晚,在剧场中唱的就是这首《挂龙灯》。剧场里老少咸集,好不热闹。现场的灯光音响一放,锣鼓声天,即使是少了鞭炮声,依旧是年味十足。
图为马堤吹腔剧团成员在村中小春晚后台化妆。郭佳音供图
还没等到实践队员郭佳音惊叹于马堤吹腔历经百年后仍然勃发起出生机的活力,王老先生就说,现在马堤吹腔剧团的发展,全是靠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王玉坤团长的努力。国家的政策支持让马堤吹腔成功申遗,给了这个业余剧团资金和演出场所的支持,而王玉坤团长则不遗余力地借助着如今发达的网络媒体对吹腔戏进行宣传,打破了往日最困扰传播问题的地域限制。时间对非遗的考验就像是大浪淘沙,处在其中的非遗文化,只有乘势而为,才可以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生机。
非遗传承,当如春风化雨
此外,实践队员郭佳音还采访到了王老先生正在上高中的孙女王沐小同学,想借此了解当代青少年对非遗传承的兴趣和看法。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