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考古对人居环境诗学的研究意义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研究员 焦泷天艺
“一个人类住区不仅仅是一伙人、一群房屋和一批工作场所。必须尊重和鼓励反映文化和美学价值的人类住区的特征多样性,必须为子孙后代保存历史、宗教和考古地区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区域。”
——联合国 人类住区温哥华宣言 1976
当今的全球城市战略面临人类生存发展的诸多挑战,人们越来越达成一个共识:未来城市将是“可持续的”“智慧的”且“诗意的”。建立能源节约型的韧性城市,科技赋能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富有审美韵致的诗意城市,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这样的美好愿景之下,双碳战略、智慧城市以及城市美学的研究应运而生。
(陕西历史博物馆<网络配图>)
一、城市考古探源城市文化基因
对于城市美学的研究者来说,如何创造出符合中国城市居民精神品味、独具特色、千城千面的诗意人居环境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探寻并识别出每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设计、引导、互动、交流,最终塑造成独特的城市性格。城市性格,主要是由城市的根性也就是历史文脉、城市的地景风貌以及城市居民的主流文化特质三个时空元素组成,后两者的确立也源自于城市的历史文脉。因此只有挖掘城市的根性,从城市考古出发,才能探源到城市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城市考古是以古代城市及相关遗存为对象的考古工作。城市考古的核心目标是梳理城址在各阶段的布局与分区,总结城市在历史时期中的扬弃,据此复原出古往今来相应的城市建设过程,为研究城市政治经济体系、文化脉络的延续及流变提供科学的考古依据。
中国城市考古工作的方法与古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时期可大致分为初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五个阶段。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又可将城市划分为:宫城、内城、外郭城及公共空间。城市考古通过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对古代城址进行系统勘探,再对其关键节点详细解剖,结合文献,追溯古人城市营造中所体现的历史及社会文化风貌。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幅员辽阔,决定了城市考古的复杂性与综合性。首先是田野工作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城市考古涉及到几乎全部的考古领域,如陵墓区考古、宗教考古、民族考古、手工业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等。这些考古领域又涉及到古代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建筑学、宗教学、美学、法学、军事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其次是资料整理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城市考古囊括多个学科门类,出土文物非常庞杂,梳理资料,建立数据库和刊发成果需要多团队甚至几代人的积累。因此城市考古是将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方法相结合,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融合的巨系统研究。
城市考古的巨系统研究可分为四个不同的维度:规划设计维度、历史地理维度、建筑园林维度及人文社会维度。规划设计维度是在零散的考古发掘中,运用城市规划要素将城市空间的总体格局缀连复原,同时关注遗址外的历史环境、山川地势,探索古代城市“选址形胜”的哲学理念;历史地理维度是关注城市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变化,包括城市之间的区域关系、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气候与城市聚居的关系,为研究城市环境提供全息立体的自然史料;建筑园林维度是从古建筑群组布局、建筑单体形制、建筑营造技术、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搜集线索及基础资料,归纳提取古建筑设计与山水园林体系的美学元素;人文社会维度是从考古发掘的遗存,包括实用器、礼器、建筑构件及钱币等推演古代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社会等级结构、主流文化审美、语言习俗特性、宗教信仰仪式等重要信息,为呈现城市考古成果,探源城市基因,梳理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