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记|刘大先:侨村的前世今生
2021年5月5日星期三 晴热 琼海·博鳌镇留客村→定安文笔峰
金海岸酒店位于万泉河入海口,顺流回溯7公里左右的流马河与万泉河交汇处,有一个河中洲,从元代起一直到1957年都是乐会县城的所在地。万泉河南岸坐落着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是留客村。之所以叫留客村,是因为旧时邻近乡人到县城赶集,多从这个村的渡口摆渡登岸,有些乡民为赶第二天的早集,常在村里投亲寻友留宿,久而久之,便得此名。
乐会早已不再是县城,而我们今日到留客村主要是看蔡家宅。蔡家宅是蔡氏兄弟住宅的合称,其中以蔡家森宅最为轩敞高大。从外面看,在槟榔树环绕中尤有南洋风味,建筑融合了中式传统的民房构造与檐窗样式,而立柱花栏又有西式的立体花盘和古罗马人像雕塑。屋顶既保留海南民居的飞檐翘脊,又糅合了西方的方、圆、孤形线的图案浮雕。岁月侵蚀,仍然可见栏柱墙壁残留的绚丽黄绿色彩,它当初刚建成时,一定显出某种俗艳之感,这可能是南方文化由于烈日与激浪所形成的那种热烈奔放情感的外显。走在立夏的阳光下,我不由得要想,在这样的地方一个人是很难忧郁起来的。蔡家宅的形制是中西结合的杂糅,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但其中蕴藏着一种热带植物般恣肆生长的活力。八十多年过去,时间中和了早期中西交融的突兀之感,反而因为墙间瓦砾上留下的沧桑,而显得自然而从容。
蔡家森1881年出生于留客村,15岁时随乡人从村口码头出发辗转琼山潭口换帆船出海。与他一起乘船的乡亲有18人,十多天的海上航行,风浪疾病的侵袭,抵达印度尼西亚时仅有3人存活。他先是在印尼望加锡一家荷兰人开的食店打工,后来又到安汶省一个叫都亚的小镇,开始在都亚与艾力岛之间做短途物流交易,后来开始造船贩卖海产品与木材。1906年,蔡家森25岁时回乡娶黄氏为妻。从海运到商铺、酒家,再到25艘的大型船队,从印度尼西亚的望家锡、卡伊群岛到东南亚和欧洲,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渐成为当地华人富商。1921年,蔡家森被荷兰王室封为“甲必丹”(官方任命管理华人事务的侨领职务),蔡宅中现在还保留着那顶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甲必丹礼帽。1924年,蔡家森与三个弟弟蔡家锦、蔡佳宏、蔡家炳回乡筹建蔡家宅,之后还参与筹建了留客学校、重修了锡江码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作为印尼爱国侨领,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于蔡家宅落成后回乡居住,五年后因日寇入侵海南,蔡家兄弟只得重返印度尼西亚,继续经商。
蔡家可以说是留客村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留客村所处的琼海在海南是与文昌齐名的侨乡,至今散落有多处华侨宅院,包括19世纪的新加坡侨领王绍经在嘉积镇温泉村建的“资政第”,20世纪20年代马来西亚华侨覃世琼兄弟在博鳌古调村建的覃家大院,1927年马来西亚华侨王业珍在中原镇仙寨村建的王家大院,新加坡华侨何惠宣在潭门镇多亩村见的何家宅,1928年马来西亚华侨何君廷在博鳌镇奎岭村见的何家宅,1947年新加坡华侨卢茂德在嘉积镇万石村建的卢家宅等。
海南人自19世纪初就形成了漂洋过海下南洋的传统,并逐渐发展到世界各地。这个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宋末元初的海南是南海贸易的一个重要基地,白沙港、铺前港、清澜港都是番舶商船密集之所,那时就有部分琼州商人和船民经年在外,留居异地。明代开始,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更是开启了海南人向东南亚地区大量移民的历史。可以说,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是近现代三大持续性的人口迁徙事件。
在没有海禁政策限制的年代,下南洋对于绝大多数漂泊异乡的人来说只是一次远行,他们无论在文化与心理上往往都认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