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苗勇:我为什么要写《晏阳初》
好奇——感动——仰望
——我为什么要写《晏阳初》
苗 勇
常言说:“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自古以来,文人都有为家乡人物风情立传的情怀与梦想。唐宋八大家苏东坡在《眉州远景楼记》赞扬老家眉山:“吾州之俗……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晏阳初是巴中人,很高兴我也是巴中人。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巴山文人,作为一个“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的凡夫俗子,也不能免俗,也有着浓厚的家乡情谊。现在想来实际上是一个“好奇—感动—仰望”的过程。
好 奇
最初知道晏阳初这个名字是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现在已记不清是从什么书上看到他的介绍,上面寥寥几笔,大意说晏阳初是世界上平民教育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在世界都很有名望。在那懵懂的年龄,只知道他是一个“大人物”。他的贡献,当时懵懂的我并不在意,我所在意的是他的籍贯:四川巴中。我为自己的家乡有这么一位大人物而自豪。
但此后每每与人谈及,说巴中有一位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听的人大多摇头,说没有听说过,对他的贡献更一无所知。后来,我进入巴城读中学得知巴城有一个晏阳初旧居,便怀着“朝圣”的心情去拜谒时,才发现所谓的晏阳初旧居不过是一间紧锁的破旧瓦屋,门前挂着一个一尺来长的木牌,上面写着“晏阳初旧居”几个字而已。里面有一个小院,曾是晏阳初父亲讲学的私塾,晏阳初也在这里启蒙。我去时已办成了一所幼儿园,已经丝毫看不出这房子与一个誉满世界的大教育家有什么关系。当时我脑子就打了一个:“?”
再后来我到了外地读书,每每和同学提到各自的家乡和名人时,山东曲阜的同学说他家乡有孔子,眉山的同学说有三苏,内江的同学说有张大千,我的家乡在大巴山深处,实在是举不出什么名人来,我只好提到晏阳初,同学们纷纷摇头说“不知道”,说我“吹壳子”,我只好沉默,便到学校的图书馆去找关于晏阳初的资料,却发现少之又少。不仅巴中外的人不知道晏阳初,甚至有一次,我在与一名巴中老乡摆龙门阵提起晏阳初时,说了好半天,那位老乡才惊讶道:“闹了半天,晏阳初是教书的啊,我一直以为是哪里一个比较出名的木匠”,弄得我哭笑不得。
出于“刨根问底”的好奇,我便有意无意开始收集关于晏阳初的资料,并深入实地去考察了解。
感 动
10多年来,我先后走访了河北定县、上海、湖南、重庆、香港、西南大学等70多个地方(单位)和晏阳初亲戚朋友晏大慧、晏鸿国,研究者潘家恩、张艺英、扈远仁、李行之等近100人,日积月累,慢慢地,手头就积累了一些介绍晏阳初的书籍、文章,对晏阳初的了解也一步步加深,真是“不了解不知道,知道真相吓一跳”,越深入了解,越令人感动。
感动之一:不为奖学金折腰的爱国情怀。当年,晏阳初以入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按规定“凡考取第一名的可获得英皇爱德华第七奖学金1600美元”。1600美元奖金对贫穷的晏阳初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他当时到香港大学读书,全靠朋友史文轩的资助和勤工俭学,经济十分困难,他一年的开销也不过100美元。这1600美元的奖金,可供当时的他使用16年。但当时英国有个规定,要获得这笔奖学金,必须加入英国籍。要改国籍晏阳初断然拒绝,引起香港大学轰动,学校不得不出面平息此事。面对香港大学校长索特的亲自劝导,他说:“为了区区1600块钱,竟要一个学生出卖自己的国籍,校长,恕我直言,这代价也太大了吧!我是很穷,很需要这笔钱。但我郑重地告诉你您,这笔奖学金,我不要了。”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试问,当今社会又有几人能做到?
感动之二: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人生志向。生于乱世,作为个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