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指出:对于教育,要适合各自国家的情况,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非有实地的、彻底的研究不可”。他并不反对外国好的东西。但认为,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务必彻底研究,求得公民教育的根据;对于外国的东西,亦可引为参考,以期适应世界的潮流。晏阳初对“平民教育的意义”做过这样的阐述:平民教育的信条是“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他说:平民教育的“平字,含有“人格平等”“社会机会平等”的意思。他提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被称为“定县经验”的核心,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但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教育“双减”、实施乡村振兴等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跨越时空,他的理念与当前正在推行的教育改革何其相似,两者不谋而合,高度契合。
仰望之二:晏阳初乡村建设理念与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晏阳初在开展乡村建设时,通过深入调研,冷静分析后认为:“愚、贫、弱、私”四种问题是比较基本的,并相对应的提出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在“治愚”上,他重视文字的传授,研究制定了农民易懂易学的字表;推行农民易写的简笔字等;注重对于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修筑乡村露天剧场,培训农民剧团等。在“攻贫”上,帮助农民如何更好地生产生活,涉及传授和训练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教育农民利用经济合作方式组织自主社、合作社、合作联合会等经济组织;提倡农民经营副业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扶弱”上,晏阳初及其同仁根据农村医药卫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给农民传授保护自我的医治方法和鼓励农民自身加强锻炼增强体魄;另一方面创建农村医药保健制度,由村到县组成一个有系统的、以县为单位的保健组织卫生教育的开展,避免了因贫无法治病,因病加剧贫穷的恶性循环的出现。在“克私”上,通过公民教育,提高中国农民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晏阳初推行乡村建设方法,对于今天我们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也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一是深入农民,和农民打成一片。晏阳初认为,要想“化农民”,就必须“农民化”,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开展乡村建设。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国内文化教育界许多知名人士也都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与高官厚禄先后来到定县,最多时工作人员超过500人,“博士下乡”一时成为美谈。有专家说这一举动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学而优则仕”与“坐而论道”等传统观念的超越。
二是特别重视农村人才培养。30年代初,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国民政府的肯定,其经验向全国推广,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设立乡村建设育才院,期间先后成立了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华西试验区等乡村教育实验区。由于抗日战争,“平教会”于1940年搬迁到四川,在无比艰难的条件下,晏阳初还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并任院长,致力于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三是送科学下乡。以“送科学下乡”的形式,经常性的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针对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这是中国农民首次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四是建立巡回书库。以“科普大篷车”的形式,利用流动书箱巡回于各村,将科技图书送到农民手中,书库书籍包括“平民读物”及“应用工具”。这是中国农民开阔眼界,首次看到更精彩外部世界的开始。架设无线电广播,以“农技电波入户”的方法,在县级设立一个电台,并选定若干类型村,建立村级收音场。这是90年前中国教育史上无线电广播在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