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的文人往往是悲哀的,胸中即便有万千锦锈文章也比不上寻常莽夫手中的三尺青锋。屈大夫唯有沉江明志,诗圣杜甫面对安史之乱也只有作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喟叹……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和与普林斯顿双料常青藤大学,在那军阀混战的年代,凭他的能力和学识,回到国内,高官厚䘵本是指日可待,他却解下长衫,俯下身子,躬耕泥土,立志不当官、不发财、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他在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时,被蒋介石看中,多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却委婉拒绝。年轻气盛的少帅张学良,在平教会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800万大洋利诱,甚至关押了他的得力助手陈筑山,强迫他当官,他依然给予强硬回绝。圣奥古斯丁说: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为此,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感动之三:强民富民的民本思想。晏阳初服务的是这个世界千百年来最最令人忽略、世世代代受人摆布的劳苦大众,他用实际行动为世界贫苦人们打开智慧和富足之门。他在求学路上多次与“背二哥”(背夫)同行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为华工服务,发现“苦力之苦、苦力之力”,誓志终身献给劳苦大众。从回国开展“除文盲、做新民”的扫盲运动,到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扎根河北定县十余年,探索出“定县经验”和“定县模式”,再到走出国门“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到1990年去世,70余年献身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他说:“我们为民服务,一定要牢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不固则邦不宁。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这与当今我们党强民富民的民本思想高度一致。
感动之四:令人敬重的人格魅力。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成就斐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身边汇聚的人才,要么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如熊佛西、瞿菊农、冯锐、陈志潜、汤茂如、李景汉等人皆是美日等国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要么是国内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像孙伏园有民国“副刊大王”之称、姚寻源当时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高才生,而原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因被晏阳初倡导的平教事业所打动,辞去全国妇女联合会会长与全国红十字会会长之职,全身心投入平民教育事业。
这么多的优秀人才之所以汇聚到晏阳初的身边,既不是因为钱,当然也不会因为单单想尝尝艰难困苦的味道来“体验生活”当苦行僧。像陈筑山国立法政专科学校(现在中央政法大学)校长不当,拖家带口扎根定县11年,而今同是中央政法大学教授为区区一个协会副会长而写绝交信,同为知识分子反差如此之大,值得我们深思。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的为国为民情怀:一个共同的信念,更重要的是晏阳初人格魅力。晏阳初自己说“三C”【Confucius(孔子)、Christ(基督教义)和Coolie(苦力)】影响他的一生,应当说晏阳初具有宗教博爱与儒家仁爱,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仰 望
不仅是感动,紧跟而来的,惭愧和汗颜也就一日一日地加剧了。于是,一个愿望就在心里悄悄滋生:总有一天,我要写一本书,写一写晏阳初,写出我心中的仰望,让许多尚不知道他名字的人,熟悉他,理解他,记住他,缅怀他。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邱建生教授说“晏阳初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当我们回望20世纪的中国时,能够使心灵感到温暖的少数几束光中的一束”,着实让人仰望。
仰望之一:晏阳初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高度契合。晏阳初提出教育不能孤立存在,必须与建设合谋,教育为建设服务,建设反过来促进教育。我们看到“定县实验”中更多的是建没工作,比如品种的改良,灌溉工具的改良,棉花购销合作社的组织,乡村保健室的设立,而教育则蕴涵在这些建设工作之中。可以说晏阳初教育理念在当今都很先进,他在《“平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