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为古九州之一。这里群山逶迤,河流荡漾,使用与观赏的石头有着不尽的资源。早在新石器时代,青州的先民们就用石头谱写了最早的文明史。青州博物馆珍藏的远古石器、石斧、石镰、石刀……琳琅满目。先民们在使用石头的同时,对石头也产生美感。《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划天下为九州,规定各地贡品,唯独青州有“铅松怪石”,这是“怪石”二字在赏石文化典籍中的最早记载,开赏石之先河。
在青州的赏石史话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红丝石。红丝石制砚古籍、遗迹证明,青州红丝砚早在唐代即名扬砚林。在青州黑山的红丝石洞口绝壁上镌刻文字“唐中和”(811 年),字迹虽经风雨驳蚀,仍清晰可见,这说明唐中和年间青州的先民们已在青州黑山采石制砚。1926 年在青州出土的一方箕形砚,经专家鉴定为唐代红丝砚,今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被视为砚林珍宝。
柳公权在论砚中既有“蓄砚以青州为第一”之说,对“蓄砚”二字当代人的解释版本较多,这里不做争论,但“青州为第一”这是事实,当时的青州,包括石末砚、红丝砚、紫金砚、淄砚、青石砚、龟石砚、枣花石砚、瓷砚、木砚、铁砚等多种砚材,砚已成为文房之重器,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清代谢慎修著的《砚谱》上下两卷,上卷自古代至清代,著录唐代砚种 17 种,红丝砚位列其中。
1998 年青州市城区某建筑工地施工中发现了制作红丝砚的制砚作坊,发掘出大型辟雁砚一方,箕形砚一方,半成品砚一方以及制砚用的工具。从而证明在唐代用红丝石制砚已经盛行。
宋代红丝石制砚达到高峰。以唐询为代表的文人雅士,视红丝砚为天下第一。唐询(1005-1064)字彦猷,杭州钱塘江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据宋人笔记《渑水燕谈录》记载:他清简寡欲,很讨厌官场里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腐朽风气,经常独自一人躲在屋子里写字作画、吟诗、品茶,一坐就是一整天,也不觉得烦,爱屋及乌。唐彦猷因为爱写好画,因而也就酷爱文房四宝。他一直喜爱的二方砚“端溪”、“龙尾”视为掌上明珠,公事闲暇,常常把他们摆置在桌上,自己端坐一旁,眯起双眼,爱抚地端详着,简直不舍得来研磨。可是一旦用上,又十分惬意,写了想画,画了想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一位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唐大人,您有了这两方宝贝砚台,可别连后堂的夫人也给忘了啊!”
北齐·线刻画像《贸易商谈图》
1971 年 4 月在山东省青州市傅家村发掘了一座北齐武平四年 (573) 的画像石刻墓,出土了九方画像石刻,其中一方为“贸易商谈图”( 高 135、宽 98 厘米 ),画面描绘了主人与罗马商人进行贸易商谈时互赠礼品的场面。在罗马商人的身旁,站着的随从双手托一浅盆,盆中放置一块高 19 厘米,下宽 16 厘米的青州怪石,该怪石的山峰兀起,重峦叠嶂,玲珑奇秀。从画像石刻中描绘的盆山得出:我国赏石早在北齐时代己经形成。“贸易商谈图”为研究我国早期赏石发展概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就是这样两块堪称家珍的名砚,想不到后来竟然都在主人手里失宠了!那是唐询任青州知府的时候,得到一块红丝石,雕琢成砚,摆在案上,顿时满屋生辉,一试笔,不由得拍案叫绝:“妙呀,妙呀,真乃宝物也。”唐询自得了这块宝贝,端溪、龙尾即被冷落一旁,不屑一顾了。因为用此砚研墨,它像是自己能浮冷润清,凝墨如漆,写字画画,十分流利,且不伤笔毫,把研好的墨盖在盒子里,又数日不干,不管用多久的砚台,只要用水一洗,就点污不染,光洁如新。难怪在他的《砚录》一书中,把青州红丝砚捧为第一。
唐询在青州期间,多次去黑山挖石,初到青州便得石工苏怀玉言:“州之西四十里黑山……其中乃有红黄,而其纹理如丝者,一相传曰红丝石,独山下居民时往视之,莫不指以为宝,余既闻其说,意谓可取为砚。”最初协苏怀玉一同前往黑山探石挖石时,石工苏怀玉以“高险不可得入”为由拒绝了,由于当时唐询被黑山红丝石的神奇所吸引,便给苏怀玉厚金,前往黑山采石,即“因厚给其资,勉之使行”。北宋时期的青州,不但有众多的文人墨客喜爱红丝砚,而在当地也有一批才华横溢的雕刻石工,苏怀玉就是一位,除唐彦猷偕苏怀玉去黑山挖石制砚,提到苏怀玉,在青州博物馆馆存的石刻“宋故朝奉郎尚书虞部员外郎上骑都尉赐绯魚袋蔡君墓志铭”,系当时的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吏部郎中同刺太常寺兼礼仪事轻车都尉紫金魚袋刘敞撰文,琅邪王持书,苏怀玉刻。由此可证明苏怀玉是一位在当时为上流社会推崇的镌刻巨匠,从现藏青州博物馆的蔡亶墓志铭可以窥见到苏怀玉大师的镌刻风貌,其刀法婉而畅,流走自然,了无挂得,真如墨迹,达到了石刻文字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同时有这样一批雕工也推动了青州红丝砚的发展。
责任编辑:侯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