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工匠荟萃,使青州红丝砚大放异彩,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青州红丝砚成为当时皇帝奖励大臣的奖品和文人雅士馈赠朋友的贵重物品。据王鼎钧(当代著名散文文学大师)在《鲁砚初识》一文中,介绍红丝砚,“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宋神宗给他奖品就是红丝砚一方。孔尚任作《桃花扇》写到杨文聪在扇面上作画时,特别记明所用的砚台是红丝砚”。
宋·蔡襄《大研帖》(蔡襄 1012 年 -1067年,兴化仙游人,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入为翰林学士,三司使)记载了唐询(彦猷)于宋嘉祐甲辰年用大研和花盒与蔡襄交换物品,蔡襄给唐询的回信,当时唐询刚刚从青州卸任。据书法家黄惇考记,信中提到的大研,就是青州红丝砚。
当蔡襄收到大研后,不但写了《大研帖》回信唐询,还对大研作了高度评价“唐彦猷以红丝石为天下第一石,有脂脉助墨光。”蔡襄之所以对红丝砚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当时唐彦猷选了一方上品红丝砚与蔡襄交换物品,而得到了蔡襄的赞美和喜爱。
2012 年春节前,在青州黑山,由青州市邵庄镇王家辇村村民陈先生、王先生 , 又发现了宋代红丝石洞。宋洞坐落在黑山北坡,距唐洞老坑 70 余米,与之平行走向。洞口已被碎石沙土淹埋,长满树木。该洞口高 60 厘米,宽 120 厘米,洞深约 20 米,洞内空旷,留有宋人挖石后的石渣、铁撑楔、瓷器碎片、磨刀石、铜钱。洞口上方 120cm 处,刻有“大观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李海”字样,应为采石者所记。这也是宋代开采红丝石的又一珍贵遗存。
在元代,青州红丝砚进入低速期,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青州红丝砚进入了低迷期。但青州黑山红丝石洞口石壁上刻有“大元至正二年”字样,从目前存世的红丝砚观看,仍有出产。青岛聚砚堂藏元代如意池红丝砚,可谓元代的精品代表之作。
如意池红丝砚,长 14 厘米,宽 9.6 厘米,厚 2.5 厘米。砚石红黄相间,红地尽显黄色金星纹理,质地温润颜色纯正,砚池砚堂简洁,刀法自然流畅,底部随形,古朴典雅,使砚材得到最佳利用,为元代难得精品。
明清时期,青州黑山红丝石采挖继宋朝以后又到了一个高潮期。从黑山红丝石洞石壁上的石刻看,刻有“洪武三年”“弘治十年”“大清乾隆”“道光二年”“同治三年”“光绪三十四年”字样,这前后就覆盖了五百多年。可见红丝石的开采量也较大。青州黑山宋代以后断采之说是不切实际的。乾隆《山东道志》卷二十四《物产志》在“青州府”目下记载:红丝石“出益都,石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根据地方志的记载习惯,如果没有该物品出产,不会这样记载。清人胡渭的《禹贡锥指》卷四称:“今青州黑山的红丝石,红黄相参,纹如林木,或如月晕、如山峰、如云霞、如花卉,即古怪石也。”一句“今青州黑山红丝石”,即意味着红丝石在清代仍有出产,并详细记载了黑山红丝石的石品和纹理花色特点。
王士禛的《分甘余话》更明确记载:“黑山在益都西乡,颜神镇(今博山)友人赵子和(作羹)采黑山石琢砚二枚相寄,虽发墨,而甚损笔,且石理粗硬。”这说明赵子和寄给王士禛的红丝石不是上好的红丝石,但同时证明清人采黑山红丝石制砚没有任何疑问。
2012 年 1 月青州市邵庄镇王家辇村村民陈先生、王先生又发现了明清时期挖采红丝石的洞坑。该明清洞坐落于青州黑山北坡宋洞西侧,于宋洞相距十余米,平行走向。发现时洞深16余米,洞内西南走向,洞口高0.7米。洞内上层红丝石色泽艳丽,红黄相间,但蜂窝较多;下层红丝石颜色呈淡黄色,有明显的红丝刷丝,有的呈金星点状纹理,石质细腻,发墨如油。据专家考证:宫藏乾隆“风”字砚与明清洞出的石材品色相同,花色纹理一致,应为明清洞的下层石材。
王家辇村村民陈先生描述发现洞口时讲:“洞口被散落的岩石和山泥土所遮盖,搬掉岩石即可露出洞口。洞口高约 70 公分,宽 80 公分,进洞便有空旷的空间,尚存采石的凿印和挖石的工具,发现一铁制镐头和瓷茶碗及碎片。”镐头长 30 厘米,前尖宽 5.3厘米,中间宽 4 厘米,后库宽 7 厘米,中间厚 1.5 厘米,全身虽铁锈包浆,但声音清脆,是当时本地山区的劳动工具。
责任编辑:侯淑丽 |